Bauhaus (1) :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
说到Bauhaus,我以前只能连系到简约实用、形随功能一类关键词。直到大前年,趁着包豪斯设计学院建校100周年在即,我半公半私地到访了乌尔姆(Ulm)和斯图加特(Stuttgart)等几个与包豪斯甚有渊源的德国西南部城市,对此风格的当代筑迹和设计多了几分认识,而且理解到Bauhaus不止是一所学校、一种风格,其发展史也值得我们细味深思。回港后我写过几篇文章来赚点水脚,今次再修订和整理相关资料如下。
生于忧患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一战过后,装饰美学在内忧外患的德国变得不合时宜。倾向社会主义的建筑师Walter Gropius认为,艺术设计应该重视简约实用,以改善大众生活。他于1919年合并两所旧校,成立包豪斯设计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校名是德文“Hausbau”的倒装,意指「房屋建筑」。
学院主张艺术与工艺的结合,采用独特的师徒架构,让学生跟随艺术家和工匠双轨学习。学生修读为期半年的跨科目基础课程后,方可自选领域进行深造。课程包括艺术理论、绘画、木工等,提倡形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和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
Gropius对包豪斯的期望,并不止是成立一所学校,而是通过设计和教育推行社会运动。学院重视自由开放,容纳女性、犹太裔和不同政见的师生。在此立场下,学院的未来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Walter Gropius设计的Dessau教学大楼(By Aufbacksalami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392906)
1925年,学院在政治压力下由威玛(Weimar)迁至德绍(Dessau)。1928年成为新校长的Hannes Meyers,重实用多于美学,加上极左派的立场,惹来部分师生和德绍政府不满。1930年,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下火棒成为第三任校长。 平息了一时的纷争,学院仍捱不过动荡的乱世。1931年,纳粹党在德绍的选举中获胜,被认为「非德国」、「对国家不够忠诚」的包豪斯被迫在翌年迁往柏林一间废弃工厂。1933年,纳粹成为国会最大党,包豪斯被查封杀校。
尽管只办学短短14年,总体收生不过千余人,但学院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师生流亡四散,把包豪斯理念发扬光大,例如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诞生的新包豪斯学院(即现时伊利诺理工学院前身),以及下文介绍的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学院于1932年迁往柏林一家废弃工厂(Harvard Art Museums/Busch-Reisinger Museum)
继承理念的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简称HfG)由包豪斯校友Max Bill跟Inge Aicher-Scholl和Otl Aicher联合创办,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德国设计学校。1953年,HfG开始在临时课室授课。1955年,校舍完工,师生们一起在校园生活是其一大特色。
HfG校舍由首任校长Max Bill亲自设计
建校初期,作为首任校长的Max Bill视学院为包豪斯的延伸,教员亦包括前包豪斯师生。学院重视理论和实践,学生们必须先修一年基本课程,再专攻产品设计、视觉传达、建筑、信息信息或电影三年。
Max Bill重视艺术性多于商业价值,期望通过改善设计,改变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不过,他跟提倡以科学和分析为设计基础的年轻讲师们逐渐产生分歧,更于1956年被Tomás Maldonado取代校长一职。至1960年代,部分讲师提出严格基于数学运算和分析研究的设计方式,引发校内另一场冲突,间接导致HfG只营运了15年,便于1968年被地区议会撤回资助而闭校。
By Daryl Wallace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618855
首批钢筋混凝土建筑
HfG如今已变成HfG-Archiv Ulm资料馆,开放予公众参观(现时因疫情而闭馆,详情请留意官网)。走进园区,可见由Max Bill亲自设计的灰色校舍,外型简洁,线条方正,还有大量让阳光穿透的玻璃窗,尽现包豪斯招牌建筑风格。 这更是德国首批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之一,外墙和内墙均铺上混凝土,窗框和门框则以层压木材制成。室内以白、灰和木色为主调,充满空间感。课室和食堂都已不再使用,但仍能让大家遥想一下师生们当年如何在这惬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Max Bill曾表示,他在建造HfG校舍时,希望房间布局够简单,同时能应付多样化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