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译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译注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8岁习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习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用,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用,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的所在。止的原意是停止,在即停止的地方,这里引申为“要达到的目标”。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睦睦、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古人宗法观念强烈,宗法制度森严,因此,这里的家更多的是指家族。这个家族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成员。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格是学习研究的意思,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是:都是。本指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至高无上的道德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了解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思安定;心思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细才能够有所收获。万事万物都有根本与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与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和家庭;管理好家族和家庭后,才能治

12

13

14

10

11

8

9

6

7

5

1

2

3

4

1

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君主,下至平民,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性为根本。若其根本混乱,而结果良好是不可能的(指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一系列的修练,最终却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忽视本该重视的,重视本该轻视的,却想做好事情也是不可能的(指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同样是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7

1

2

3

4

5

6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文章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大学》中有多处对《尚书》的引用。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古文中大和太在很多地方相通。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承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君子”与“小人”相对,此处的“小人”并不是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含义,而是指未受教化的普通百姓。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某一天洗澡沐浴使自己焕然一新,就应保持天天洗澡沐浴使自己焕然一新,(甚至)每天洗了又洗,新了又新。”《康诰》说:“激励国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虽是存在已久的国家,但却随时禀承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真理时是不留一点余地的。

4

5

1

2

3

2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一声),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 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指居住。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于,叹词,无意义。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 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 四声)水边。斐,文采。瑟兮僩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諠,《诗经》原文作“谖”,指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慄,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 文》。于戏(就是呜呼,也读作WU 一声 HU 一声):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王京地广千里,是人民向往生息繁衍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 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哎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1

2

3

7

6

4

5

3

1

2

3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和别人一样,我的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原文】

1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

3

4

2

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从“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至”此谓物格”,),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触。 3、穷:穷究,彻底研究。

4、未穷,未穷尽,未彻底。④益,更加。 【译文】

所谓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近距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的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表里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是知识达到巅峰了。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

7

1

2

3

4

5

6

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11

12

8910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

13

,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4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U 四声)恶(E 四声)臭 (XIU 四声):前一个“恶”是动词,指厌恶,后一个“恶”,是形容词,指不好的、丑恶的。全句含义是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 四声)味的含义宽泛。

4、好(HAO 四声)好(HAO 三声)色:前一个“好”是动词,指喜欢,后一个“好”是形容词,是好的、优秀的。“色”指女人。全句含义为喜欢美丽的女子。

5、谦(QIAN 一声):心安理得的样子。 6、慎其独: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且。

4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12、润屋:装饰房屋。 13、润身:修养自身。

14、心广体胖(PAN 四声):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坦。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谦恭。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我标榜自己做过的好事。殊不知,别人在看你的时候,像能看到你的心肺肝肾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正所谓内心的真诚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谦恭。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有钱可以装饰房屋,有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宋代大儒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I 四声):愤怒。 【译文】

所谓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根部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 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1、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2、哀矜:同情,怜悯。 3、敖,骄做。惰:怠慢。 4、硕:大,肥壮。 【译文】

所谓管理好家族和家庭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和事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

4

2

3

1

1

5

《大学译注》

《大学》译注【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qlu92i6i04x67j2pun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