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民族示范村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同云南的省情结合起来,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形式多样创建方法,在广大民族地区农村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在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重的结合部地区探索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三种模式”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省覆盖面不断扩大,已有930多个示范村寨和25个城市示范社区受益其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快了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毅对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因地制宜,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副省长、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平指出,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云南这个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从“局部”到“全面”

农村民族工作内容不断拓宽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省不少民族村寨正全力摆脱贫穷和落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这为农村民族工作提出了新问题,促使我省不断提升农村民族工作层次,改进工作方法。

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腊者村风光秀美、民族风情多样,但这里的布依族群众却长期守着好山好水“苦熬穷日子”。腊者村110户495人全是布依族,过去,腊者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许多人家穿衣吃饭靠救济,这里的贫困情况在当地“出了名”。

腊者村的变化始于2009年,当年腊者村被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点。民族团结示范村实施以来,罗平县整合资金,邀请省布依族学会的专家论证指导,围绕“民族团结、民俗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对腊者村进行规划,围绕“布依族民族文化生态村”主题整体推进村庄建设,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建设,如今腊者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修建了安居房,铺就了水泥路,村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增收渠道,种起了菜,养起了牲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

腊者村的变化绝非偶然,它是我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标志和反映,是我省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使全省930多个村寨发生了可喜变化,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成为全省民族地区的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民委系统就按照民族关系好、领导班子好、经济发展好、社会

治安好、村容村貌好、教育科技好“六好”的标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整村推进的扶贫攻坚模式。选择民族关系协调任务较重或多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从2006年起,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一条进村入户硬板路,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培育一至二个增收项目,每户都有安居房,每户都能用上洁净自来水,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等建设内容,省民委开展了新一轮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截止2011年,省级共投入约2.5亿元,创建了930多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全省各民族地区始终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和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作为创建活动的主要任务,在民族团结示范村、示范区,开展了以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安居危房改造、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村规建立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探索了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途径,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并充分发挥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欢迎。

从“管理”到“服务”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方法不断改进

走入昆明市五华区顺城街,你能看到高大的楼宇,繁华的街道,一派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景象。这是昆明最核心的商业区,辖区内拥有昆明首家5A级写字楼顺城双塔、王府井百货等一批高端商业项目,这一区域同时也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集聚社区。辖区内居住着汉、回、白、彝、壮等15个民族,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40%,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明德民族中学等一批民族单位坐落于此。

时代发展,城市变迁,对城市民族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在“霓虹灯下”做好民族工作成为新的挑战。

顺城社区通过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民族工作与城市发展的对接。完善的民族工作机制和有力措施,有效带动了社区内各民族团结奋发,繁荣发展的积极性,现在的顺城社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楼宇经济的先行社区、民族团结的模范社区、宗教和顺的窗口社区”。

创新是应对挑战,破解难题的最好手段,提升服务是最有人情味的管理。

19岁的王晓兴没有上过学,2009年她在昆明市盘龙区桃源社区党总支书记谢丽梅的劝说下参加了桃源社区的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班。在培训班里,她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劳动法、合同法,第一次开始有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也第一次知道女孩和男孩一样

平等。

为了让这些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社区创建了进城务工少数民族之家,经常为他们举办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妇女维权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现在,桃源社区已成为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温馨大家庭,让众多民族同胞在都市中寻找到了归属感。

创新和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是新题目,为做好“作业”,各有各的招。

昆明市盘龙区和平社区成立了社区工会、“女人街”联合工会、社区妇联、社区残联等群众性组织,并联合社区38家公共单位,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实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增设党群服务窗口、少数民族接待窗口、流动党员服务站,为社区居民及商户提供最好最便利的服务。

昆明市西山区复兴社区以创文明城市、创民族团结为契机,平整院内地面、种植景观作物,使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提高;开办了民族之家,130平米的民族学校满足了各民族对于各种知识的学习;利用辖区内优良医疗资源,开办民族健康知识讲座。一系列的贴身服务,不仅让老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变化,更让外来人员体会到社区的温馨。

2002年以来,以昆明、曲靖、玉溪等市为重点,按照“五好”标准,在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联系卡、少数民族联络员、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培训、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制度,将城市民族工作延伸到社区。

目前,昆明市已选取10社区开展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其中,盘龙区金星社区被国家民委设立为“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官渡区和平路社区创办了全国首份《社区民族团结报》,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把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拓展到官渡幼儿园,以“小手拉大手·携手促和谐”为主题,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全省其他15个州市也已选择州市府所在地的一个社区作为试点开展创建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为全省民族工作扎根社区、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封闭”到“开放”

跨区域示范区建设应运而生

云南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众多少数民族散居其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各区域对外交流不断增长,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人员交流迅速增加。这给区域内更好地推进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统筹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呼唤新的民族工作方法。

民族示范村资料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同云南的省情结合起来,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形式多样创建方法,在广大民族地区农村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在民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重的结合部地区探索创建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三种模式”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省覆盖面不断扩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qkl83cf2i8wrp7230mk0mq5e7eayt017u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