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一样以π来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它概念为圆形之周长与直径之比。它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准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圆周率是一个常数(约等于),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例。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圆周率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超级普遍,在科学不很发达的古代,计算圆周率是一件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因此,圆周率的理论和计算在必然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
圆周率 π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巴比伦人最先发觉了圆周率。1600年,英国威廉奥托兰特第一利用π表示圆周率,因为π是希腊之“圆周”的第一个字母。1706年,英国的琼斯第一利用π。1737年,欧拉在其高作中利用,后来被数学家普遍同意,一直沿用至今。
π是一个超级重要的常数,一名德国数学家评论道:“
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能够作为衡量那个国家那时数学进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很多数学家都孜孜不倦地寻求过值的计算方式。从埃及到巴比伦到中国一直都在对圆周率的精准值做出研究。
初期的测算中人们利用了很粗糙方式。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照的方式取得数值。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照取值……由此,取得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
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进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他取得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非划一的近似值,别离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人类的这种探讨的结果,当要紧估量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阻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适合了。 转图为汉莽新嘉量铭文
公元前200年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第一从理论上给出π值的正确求法。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气宇》用圆外切与内接多边形的周长以大小两个方向上同时慢慢逼近圆的周长,巧妙地求得π。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信近似值,公元前150年左右,另一名古希腊数学家托勒密用弦表法(以1的圆心角所对弦长乘以360再除以圆的直径)给出了π的近似值3.1416。
公元200年间,我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中独立发觉了用几何方式求圆周率的方式,称之为“割圆术”。 刘徽由正六边形开始,不断倍增正多边形的边数。
正六边形 正十二边形 正二十四边形 正四十八边形
边数越多越接近圆,最后刘徽求得π≈ 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