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的伦理道德缺陷现象探究
王云龙 于傲鹏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新媒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形态,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传统媒体传播体系以及公众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在自由地表达观点的同时,也是媒介伦理问题的重灾区。本文以社交媒体作为视角,以媒介伦理问题的相关案例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新媒体视域下的社交媒体伦理道德缺失现象的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6(007)001 【总页数】2
【关键词】新媒体;社交媒体;媒介伦理
于傲鹏,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社交媒体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社交媒体是一种新媒体,它具有新媒体的一切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交媒体又被称作社会化媒体,指的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编辑、分享、转发、评论、探讨的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通过编辑、评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沟通情感、分享观点与看法,这一类的信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由于社交媒体的类型较多,本文仅以微信、微博、论坛的传播特点进行简单叙述。
微信是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为一体的社交媒体,拥有摇一摇、附近人等插件,可以在用户默许的情况下,增加与陌生人沟通的渠道。微信朋友圈的网络没有中轴,没有统一的源点,也没有终点,信息的源头也无法准确定位,连接大多
数产生于个人现实生活的各种社交关系。微信是基于“强关系”的“熟人社区”。鉴于“熟人社区”的传播模式,谣言与其他不良新信息的传递相对较少,但是负面问题消解的周期则比其他社交媒体更长。
微博用户可以自由地转发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近年来,一些热门的新闻话题都始发于微博,相对而言,微博将人们之间的“强关系”转变为“弱关系”。用户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同时微博也最容易将热门事件转变为公众探讨的议题,引发公共舆论。微博是以一种“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意见领袖”的作用十分明显,一个单一的话题由“意见领袖”展开,信息就会像“细胞裂变”一样迅速形成全社会的热门议题。
论坛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是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当前,论坛的形式多样,有类似于知乎、果壳这样的知识类问答社区,有类似于天涯社区、搜狐社区等综合性社区,还有像虎扑社区等体育类社区,还有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社区如百度贴吧。论坛的准入门槛比较低,上手容易,同时也是谣言、谩骂、地域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伦理问题的重灾区。
二、社交媒体中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层出不穷
媒介伦理研究是对人们在媒介活动中道德取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探讨。关于媒介伦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因此,关于媒介伦理的准确定义的界定,还处于探讨阶段。
国外对媒介伦理的代表性定义有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等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中提出的看法,他们认为,“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规则。”[1]
对于媒介伦理问题的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有区别的,但是二者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从媒介伦理研究的历史来看,纵向去看这一问题,以往的关于媒介伦理的探讨大部分集中于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因为在新媒体还没有兴盛之前,媒介的伦理道德问题仅体现在媒介组织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问题上,而新媒体的出现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体系,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还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受众成了媒介伦理问题探讨的重点。因而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伦理问题与传统媒体“统治时代”有着很大的区别。 传统媒体的媒介伦理道德问题主要是针对媒介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假新闻。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价值的根本,虚假新闻是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操守的体现。第二,有偿新闻。新闻工作者不以新闻真实客观性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对报道对象主观肆意夸大宣传,从中获得利益,这是传统媒体中常见的伦理道德丧失问题。第三,人性的冷漠。面对一些具有灾害性的新闻信息时,一些媒体没有同情心,反而冷眼旁观,面对灾难与不幸无动于衷,有的媒体主观偏见很深,甚至出言讽刺,这也是传统媒体中较为严重的媒介伦理道德问题。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除了传统媒体上述的媒介伦理问题外,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伦理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困扰。特别是社交媒体,其匿名性、公开性等新媒体特性成为伦理道德缺失的重灾区。
社交媒体中的虚假问题。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新媒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各类信息的产生、传递过程没有传统媒体那样的“把关人”,缺乏合理把关是社交媒体伦理问题突出的一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