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章 社会工作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含义 (二)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三)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不是一项随意性和简单化的助人层面上的“社会事务性”工作。 3、干预是社会工作开展实际工作的阶段,即行动阶段。 (二)理解
1、社会工作的应用性,是指由于注重利他主义下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应用性。
2、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社会工作不是一门纯理论性学科,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
3、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4、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以立法为基础,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以特定的形式,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应用
1、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又有区别:
①社会服务是一般性的概念,社会工作是特殊性的服务概念,换言之,社会服务是较为宽泛到的,而社会工作则是较为专门化的。
②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一般社会服务对象中较为特殊的部分,是社会中的弱势或困难群体,社会服务的对象则涉及较为全面。
③社会工作是典型的福利服务,社会服务是一般的、全面的服务。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一)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二)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政府综合以前的各种济贫法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
精选文档
堪称当时最为完备的《济贫法》。 2、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 3、中国古代存在制度性的社会救助机构。 (二)理解
1、社区睦邻运动,即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 (三)应用
1、“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监察员若干名,中央政府亦设监察人员。 ③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立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救济所工作。 ⑤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
⑥《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②不能工作的贫民。③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等。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体系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
2、当工作者的价值与案主、机构等的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优先考虑专业的价值。 (二)理解
1、价值观指个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偏好行为的系统表述。 2、社会工作首要的责任是对服务对象负责。 (二)应用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的伦理体系,一般而言,这个体系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
①关于服务对象机构的准则、操守; ②关于社会工作同事的准则、操守; ③关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准则、操守; ④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准则、操守;
—
2
精选文档
⑤关于社会的准则、操守。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体系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理论 (二)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危机介入理论由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2、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与职业伦理,这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二)理解
1、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就是按照一定的理论原则组合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开放、动态、多层的系统。
2、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考核知识点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二)人类行为的层面
(三)生命周期和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 (二)理解
1、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等都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是对等的,相对来说,许多时候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比较大。
3、正确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工作有重要影响。社会工作实务中,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改变环境变量及改变两者的互动来解决人们的问题。
4、具体运思阶段是指人类这样的一种认知发展阶段:他们第一次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发现因果关系。 (三)应用
1、人类行为的特征: ①多样性。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