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北语听课整理 完整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一、研究的重要性

1. 社会结构主义理论——诠释“学习”

知识是个人拼接原有的经验对当前事务加以主动理解而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建构必须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2.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尊重他们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问他们提供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

差异:性格、情感、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策略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1. 生理因素

(1)年龄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伦尼伯格) 语言习得关键期:

12岁以前(两岁至青春期),左右脑分工尚未完成,大脑可塑性大,更有灵活性→左侧语言功能受损,就能转移到右侧

不存在第二语言学习的临界期,或,不同语言层面有不同临界期。 (2)儿童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

儿童:模仿能力强、记忆能力强,成人不如与儿童;

儿童:受外界压力小、自我保护意识弱;情感过滤少。成人不如儿童; 儿童:主要靠语言习得机制、是潜意识的呵呵自动的。尚未形成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采用整体记忆、整体吸收策略。自然习得语言,

不会要求自己用于发规则来造句。成人反之,且词汇量较大。 2.认知因素:

语言学能:指学习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能力

(1)语言编码、解码能力 辨别和发出语言声音、拼写能力 (2)语法的敏感性

对句子结构和成分语法功能的敏感度 (3)归纳能力

归纳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关系的能力 (4)强记能力

迅速记住句子、词汇、语言、汉字等并能做出反应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

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都是有意识的运用) (1)包括整体和具体的方法、行为和技巧; (2)包括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 (3)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A. 元认知策略

计划、监控、评估、调节等。(间接作用) B. 认知策略

选择注意、预习、推理、重复、关联、记笔记、记忆等。(直接作用) C. 社会、情感策略

提问、讨论等和控制情绪的策略

策略选用:取决于个人看法、年龄、语言学能、学习环境、学习任务 3.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达到立即的感知、分析、判断、记忆的过程中,采取的态度和方式)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易受环境和他人影响;整体把握事物;擅长背课文、模仿造句、计划集体学习、交际能力强、情绪波动大。

场独立性: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独立判断;从微观着眼剖析事物、发现式学习、分析课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独立学习,固执己见。

(2)审慎性和冲动型

审慎性:性格内向、冷静持重、周密思考,反复权衡后作出决定或反应;知识扎实、善于细致分析、但语言交际能力受影响;学习中某些阶段停滞时间长,但进步幅度大。

冲动型:性格外向、活跃、反应迅速但结论不一定精确;口语听说能力强、善于语言交际但容易出错;学习者能快速取得小进步。 (3)歧义容忍度

容忍倾向:善于容忍或接受与其理念、知识和习惯不同的、陌生的事务和观点,包括语言学习材料中的模糊、歧义。

排他倾向:不能接受与自己不一致的事务和观点,不能容忍模糊和歧义。 4.情感因素

(1)动机:为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部动因

和力量(动机越强,学习成功率越强)(学习目标、实现该目标的愿望、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学习中做出的努力)

A.融入型动机:喜欢目的语及其文化,想和目的语社会成员进行交际,甚至成为该社团的一员。

B.工具型动机:把目的语当做一种工具以实现某种具体目的,如获得知识;改善自己的地位(求职、晋升、学业深造)(正比提升、良性循环)

C.内部动机:个体自身产生,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D.外部动机:由于外力推动而产生,短期效果 学习动机会变化,需要不断充电,激发和保持动机 (2)态度

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在情感上所产生的评价性反应及采取行动的意向

A.对所学内容价值的认识 B.对所学内容感情上的态度 C.采取的行动意向 影响因素:

A.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B.对目的语的态度

C.对课程、教师和教材的态度 (3)性格

A.内向型:提高较慢,但对语言形式分析细致,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

钻研较深。

B.外向型:口语能力较强,但语言形式要求不严格

C.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是由外在的可能的、或是想象中的危险、恐惧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持久的不安和忧虑的消极情绪。(教师提问、同学竞争、考试失败、当众演讲)(“退缩性焦虑”“促进性焦虑”) 三、形象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环境 1. 语言学习环境

(1)课堂学习环境(直观的微观环境) A.教师提供语言范例和增加语言输入 B.教师中介调节学习行为,增强自信心 C.课堂:合作型、互动的人际关系

D.学习者主观感知并理解有利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2)社会文化环境(宏观的间接环境)

A.语言环境:提供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资源(视觉环境与视听环境)

B.人文环境:提供习得目的语及文化因素的社会背景和运用目的语交际并获得反馈的真实场景。(目的语社会的精神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一切精神文明) 2.充分利用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1)目的语环境:提供目的语输入、并能运用目的语的课堂是起码条件。

(2)非目的语环境:设法通过创设运用目的语的“人造”环境,弥

补不利因素。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语言环境里的实践活动 四、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的异同 1. 相同点

A.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B. 都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C. 都必须掌握?、词汇、语法和语用规则,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D. 都必须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英语等阶段。 2. 不同点

A. 主题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B. 习得的动力不同 C. 习得环境和方式不同 D. 习得过程不同 E. 文化因素习得不同

母语习得者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语言习得者仅有少数人能成功习得(5%)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北语听课整理 完整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一、研究的重要性1.社会结构主义理论——诠释“学习”知识是个人拼接原有的经验对当前事务加以主动理解而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建构必须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问他们提供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差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q71q2c8bj75cln2z0an3ef8l940oa007t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