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通“披”,是“穿”的意思,不是“被子”。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的掌握。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古义是“借”,今义与“真”相反。B.“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加水煮出的汁液”。C.“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两脚交互向前迈动”。D.“益慕圣贤之道”中的“慕”古今义都是“仰慕”的意思。据此,答案为 D。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略无慕艳意”可知,C项“突出了作者的寒酸,也表明了作者的自惭形秽”的理解是错误的。文章第②自然段,作者把自己的“媪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若神人”进行对比,突出了表达作者的安于清贫,不慕富贵。由于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据此,答案为C。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10.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加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焉:哪里 .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虽然 .D.何苦而不平 苦:担心 .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之”的用法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D.甚矣,汝之不惠 .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则寓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叙述故事,且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塑造愚公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第②段中“其妻献疑”表明愚公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后,全家人质疑愚公的能力,并不赞同移山。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愚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移山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文中的人物智叟、愚公妻子、操神之神、天帝等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和移山的意义。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即使。
2.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愚公。C.结构助词,的。D. 助词,无实际意义。结合题意,故选B。
3.愚公之妻的“献疑”是讲真话,提出问题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B项理解有误。 【点睛】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
①家见《书》 疏义②,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选自《元史》)
[注]①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②《书》疏义: 为《尚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 .(2)俟其欣悦(_________) .(3)遂辞去(________) .(4)尝暑中过河阳(_________)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B.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C.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D.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4.请用原文句子填空。
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抄书学习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主人公的读书经历,在学习方面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 (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曾经 2.B
3.(1)抄写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间。 (2)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4. 【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乙】文:如是者凡更三师。(凡更三师)
5.可围绕“珍惜学习机会”“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4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遂”是“于是,就”;“假”是古今异义词,“借”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的意思是:人们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自若。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故答案为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毕(完成)、走(跑)、逾(超过)”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无主(没有主人)、吾(我)、乎(吗)”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宋濂和许衡两个人,在访求名师方面都很艰难,【甲】文中的宋濂是“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乙】文中的许衡则是“如是者凡更三师”。据此可填写作答。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可围绕着“勤奋刻苦、珍惜机会、提升素养”等方面来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文章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那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占卜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为《尚书》旧注所作的阐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王辅嗣对《易经》的解说。
曾经在酷暑天经过河阳,人们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那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树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12.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复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