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作文的审题》教案
教学目标:把握物象作文审题技巧
教学重点:物象作文审题三个要点:明确题眼题限、推理、创新 教学难点:审题的新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确本课任务。
二、理解“物象”二字(投影)
提问:你还记得哪些有物象的题目?请同学写在黑板上。
三、分析物象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在审题时没有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只是生硬地将物象
安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像安了个假肢,毫无生气。
全面审题,以充分发挥物在文中的作用。眼中有物,文中才会有物。 四、审题三步走
1、 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先明确题眼与题限。读题目,明确题眼。读一读。 2、 整体把握题目的励志力量。将三个题目连缀成诗,读一读。 3、 题限:题目中起限制作用的词,是题限(关注形容词、副词、代词) 4、 推理:由物到人的推理。 特征、状态------自身特征与物的状态 5、 创新
投影中考标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方法投影:开辟词语的新属性;延展出新角度。 具体与抽象 小我与大我 四、实战。 配乐,静思写作。 五、小组交流,互评。 六、小结。
学情分析
平时考试中,总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问题—跑题。虽然在日常训练中都会把审题当作重中之重,但一到考试总有跑题偏题现象发生。审题训练势在必行。《那时花开》是上次月考的作文题目,偏题者大有人在,过五十分的人很少,这种情况反映出他们的题目理解能力欠缺,急需提高。
初三要直接面对中招考试的压力,所以在压力的环境中学习,很多初三的同学都会出现影响学习成绩提高的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初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我从物象作文入手,希望可以助力孩子的中考。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看,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要调动他们多发表见解,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利用作文课,引导孩子成长,作文课多让孩子实践,会有更好的效果。
课堂效果分析
1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 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语 文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切实感受到将课堂给孩子的必要性,当一个人可以在他所处 的环境中彻底放松自己,没有束缚,心情愉悦,会更加愿意 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时他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潜质。这种充满创意的课堂氛围,使老师只讲、学生只听这种固化教学 模式被取代了,有课堂宗主地位的老师也就不复存在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翁,老师仅仅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这种课堂才能让学生身心愉悦,且能够很快吸取知识,也提 升了老师的教学效果。孩子们还可以更加投入到文章中来。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任 何学习内容都不是难题。所以巧妙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心态 后,引导学生养成会听愿听、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也是 一 大重点。
《物象作文的审题》教材分析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意境深远”。“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体现出来的含义隽永的境界。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的融合,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在作文中如何操作,能使文章生出深远的意境呢?下面介绍一种作文模式——借助物象作文。这种作文模式要求在文中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选择合适的物象来映衬人物、营造情境、烘托感情,以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丰富文章意蕴,使文章意境深远。下面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例具体介绍三种方法。
合理地使用了物象,不但使文章具有浓重的散文气息,还使文章体现了超强的美感。但物象在文中又不是随便使用的。比如“菊花飘香的时节”绝不能改成“杏花飘香的时节”,“丁香”也绝不能改成“牡丹”。因此,利用物象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准确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如梅花的坚韧,兰花的高雅,雪莲的圣洁,孤独的梧
桐,挺直的绿竹等;
2 物象的内涵要与主题相符,找准物象与主题的相似点,做到“物”与“境”的统
一;
3 物象要贯穿全文,使通篇文章都萦绕着美好的氛围; 4 从一个物象的不同侧面展开想象。
利用物象作文的手法:比喻、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利用物象作文的形式:并列式、对比式、情境式等。 利用物象作文的作用:点铁成金、意味悠长、情文并茂。
美好的物象衬托美好的人物,表现美好的情感,彰显美好的主题。利用物象作文会使文章含蓄隽永,荡漾着灵动,飘逸着芳香。学会把物象请进作文,可任意挥写感情;让物象贯穿全文,使意蕴悄然而生。
物象作文审题实战
《那时花开》
从事物属性特征、具体抽象、小我大我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片段,可以是将自己的想法连缀起来的现代诗。 限时十分钟完成。
教学反思
进行审题训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不仅能用眼睛看世界,更能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才能够正确的立意,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我始终认为“学贵有思,小思则小进,大思则大进”。
“横看成岭恻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了许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思想火花,可谓“别有洞天”。 是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各自都有灵动的思想、鲜活的见解,怎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并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就课堂而言,我们所面对的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人们用不同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作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空间,明确角度、延展长度、拓宽广度、力掘深度,让学生懂得用审视的目光看生活﹑看社会﹑看世界。在审视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学会成长。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突然意识到,语文课不单单是一堂课、一门学科了。我不仅要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应该重视他们透过书本以外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同步,要培养学生‘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我要教会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时要懂得思考,“善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这样看来,做训练中,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火花,也有让人堪忧的人生观偏颇,这引起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会他们懂得思考外,还有思想、人生观与世界观等人性品格的修正与塑造。一位教育家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说“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我深感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艰巨。为此我将不懈的努力。
《物象作文的审题》课标分析
中考作文不同于同学们平时的习作。一般来说,中考作文要想拿到高分,文章必须要有“亮点”,而且能在半分钟内吸引判卷老师的眼球,否则难逃“一般般”的命运,得个“一般般”的分数。那么,同学们应该如何扮靓自己的作文,从而取得高分呢?
一、审读关键词
作文题也是有“题眼”的。所谓的“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词语。考生在审题时如果能够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来准 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切中肯綮,自然也就能够避免离题、扣题不紧等常见失误。如作文题目“热门话题”,关键 词是“热门”,考生要写的不能是学习或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话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为大家所熟知的话题。
二、审读限制词
我们说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但不能置其他于不顾,导致偏离题意。如2014年浙江温州卷作文题“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一定要注意限制词是“另 一个地方”,写作时既要表现出“另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也要突出“去”后有什么见闻、感受或启发。题目中的副词,往往是审题时容易忽略的,考生要重视作 文题目中诸如 “最”“也”“还”“更”“其实”“原来”等副词所隐藏的信息和要求。如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
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副词—— “也”,这个副词规定了文章应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他人相比,“我”自己“也”很重要,“也”奉献了“阳光”。又如题目二“原来 ________还在”,“原来”这个副词就强调了其实某事物一直都在,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引导我们从发现或顿悟的角度来写作。只有审读时抓住了这些 限制词,我们的作文才能切准题意。
三、审读隐含义
抓住了关键词,注意了限制词,还要审读它的隐含义。有的题目用的是比喻义或象征义。考生在理解题目时不能只停留在其本义上,要仔细推敲,挖掘出 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