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语文学科的几点思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语文学科的几点思考

作者:吴维兵

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7期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的学科。现在,特级教师张孝纯创立了“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语言表达层面的教育,还在于思维方式、健康情感、美好人格与人文修养等层面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本文将侧重于从思维、人性两个方面,汇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思维;人性

语文课,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学会思考了吗?我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了吗? 在知识呈裂变式发展、电子信息狂轰滥炸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无法回避上述问题。语文教育,已经不可能停留在常识教育的层面,停留在知识的机械搬运上。作为所有学科的根基,在时代的洪流中,语文教学必须把住时代脉搏,引导学生生成鲜活的思维能力、美好的人格精神,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让语文课堂“宽”起来,“乱”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在教师标准的捆绑下,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很少。久而久之,本该鲜活的课堂最后可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语言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发展,甚至面临萎缩的危险。 语文课堂应该“宽”起来,“乱”起来。

所谓“宽”,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材文本为基,而又广泛地链接其它材料。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资源的占有、筛选、分类、整合以及规律性探究,比起拘囿于单个篇章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消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古文阅读是比较低效的教育难题。广大师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细致地钻研字词翻译,系统地梳理虚词、实词、句式句法,精微地品鉴作者的人格与精神??我们以为大功告成了,但学生一遭遇陌生的文言语境,又读不懂了。这说明什么?我们的教育方式既老套又低效!换一个思路呢?比如,我们把古文教学分成人物传记系列、山水游记系列、序跋系列??每个系列辑录适量的作品,让学生以一个系列为一个单元进行集中阅读,读完后再让学生集体讨论文本的特征以及高效阅读的策略,老师最后展示出该知识领域在教学界的成果,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效率。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在原来阅读很费劲的人物传记文上,学生变得驾轻就熟:开篇介绍传主生平、才学,中间介绍各个履职地的大事件,结尾介绍去世情

况;大量的名词是官名、地名、人名可以跳读,翻译的重点在动词??一套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案形成了!这是个大数据的时代,重视信息的分类、整合,与传统教学零散的教学方式比起来,确实事半功倍。

所谓“乱”,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师尊生畏的严肃性,扬弃传统课堂的程式,让所有学生都能闹腾起来,鲜活起来。传统的语文课堂,太注重知识的传承、道德的教化,至于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質疑,是全然被忽略的。其结果就是,语文课教了很多知识,学了很多典雅的书面语,赞颂了很多有崇高品格的人,但学生不以为意。“乱”,就是让教师走下宣讲标准方案的神坛,使学生在教学话题的统摄下,进行知识和思维的自由交锋,从而形成他们的智慧。

比如,《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是语言的修辞,较多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将修辞句划线,让学生辨别修辞种类并赏析其文学效果,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培养学生未来主动选择润饰语言的意识并没有多大作用。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情境: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这些词语有什么特征?对这些内容你平时是怎么表达的?作者的表达和自己的表达在效果上有没有差别?尝试写出一组含有这种特征的词语的句子??学生顿时就可以热闹起来,而教师也可以从呆板的宣讲中解脱出来,极大的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力。

二、杜绝教条式灌输、伪人性式教化,让语文课堂真实化、人性化,培养学生敢于做真人的品质

语文,作为承载一国文化精神之学科,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再使风俗淳”的神圣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学科价值,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重视育养学生的德操风范。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坚守正义、勇敢斗争的品质;《小狗包弟》可以教育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忏悔的品质;《苏武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矢志不移的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语文课成为伦理道德课,成为思想政治课;语文必须是美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学生做真人。

比如,如果把《项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批判虚荣心对人生的消极影响,教育学生放弃虚荣心、踏踏实实地做人”,就显然有些片面甚至错谬。事实上,虚荣心人人皆有,它能促使人们去追求。当然,通过努力奋斗去实现目标的虚荣心才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通过《项链》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虚荣心”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在小说中,女主人马蒂尔德负债后所表现出的勇于承担责任和辛勤劳动的品质,是很值得学习的。这样的马蒂尔德才是完整的,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教育才是尊重人性的教育。

又比如,在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教学时,如果把主题仅仅解读为批判别里科夫的怯懦保守和反动落后,显然是肤浅的,不人道的,甚至是残忍的!别里科夫的保守怯懦是由沙皇政府的恐怖统治造成的,他害怕出乱子,害怕新事物,就连面对爱情都不敢热情地去追求,还有什么比这悲哀的?他不过是恐怖统治下的一个“可怜虫”,相比其他人,他的人生显然更具悲剧性,从精神到肉体,他都受着奴役。这个作品,初读是厌恶,再读是可怜,三读是愤怒和悲悯。我们厌恶别里科夫的反动與守旧,可怜他被人嘲弄的一生,愤怒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沙皇恐怖统治,悲悯在恐怖统治下喘不过气来的所有可怜的人们??这样的教学才是深刻的,才是鲜活的,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呼唤出善的人性和正义的力量。仅对别里科夫持批判式的态度,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政治斗争思维,是不可能教育出有人性温度的学生的! 三、结语

学习语文,要避免非黑即白的贴标签式教育。不是为了造神,就把一个人塑造得绝对完美;为了表达嫉恶如仇的感情,就把一个形象说得丑陋无比。这样的教育,教出的不是伪君子就是冷漠残忍的角色。我们应该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看问题的角度丰富起来,尊重真实的人性,如此,才真正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教育出有人性温度的生命个体。 参考文献

[1] 童志斌,李姗姗. 关于语文学科“翻转课堂”的冷思考[J]. 课程教学研究,2015,(05):38-40.

关于语文学科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学科的几点思考作者:吴维兵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7期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的学科。现在,特级教师张孝纯创立了“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语言表达层面的教育,还在于思维方式、健康情感、美好人格与人文修养等层面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本文将侧重于从思维、人性两个方面,汇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语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pyx950ftv1ujtp7zqyg25ui718xn3018z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