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第二节 融资缺口模型及运用 第三节 持续期缺口模型及运用
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1、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原则 总量平衡原则
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和负债的来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率关系,实现动态上的平衡或实质性平衡。
商业银行是依靠正常的资金来源来满足银行的资金运用 当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资金需求旺盛时,商业银行能积极组织资金来源满足资金需求
结构对称原则
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资金来源的结构,合理配置其资金运用。
组合效益原则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配置,都必须围绕一个基本点:组合效益最大化。 分散性原则
即资金分配运用应做到数量和种类分散。构合理的目标
1.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 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
以资产管理理论为主,银行经营偏重于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以负债管理理论为主,银行经营偏重于对资金来源的管理 20世纪70年代
以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为主 20世纪80年代
流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1.3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背景
金融市场不发达,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融资工具单一、被动。 管理中心
维护流动性,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性。
核心观点
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是银行不可以控制额外生变量,银行主要通过管理资产实现“三性”统一,即管理的重心是银行如何把所筹集到的资金恰当地分配在现金、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银行资产上。
主要理论
商业性贷款、资产可转化性、预期收入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
(自偿性贷款理论、真实票据理论) 亚当·斯密,1776年 基本观点
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
商业银行只适宜发放自偿性的短期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一定要以真实交易作基础,且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 评价
该理论是早期资产管理理论,符合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的经营状况。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缺陷
第一,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 展,企业对长期借如资金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贷款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些贷款有的不是短期性的,也不是自偿性的。如果固守这一理论,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银行的要求,也使银行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第八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教学文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