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药理名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药理学名词解释

---BY DZH

总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drug):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和调节生育的物质,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重要武器。 药品(medicinal):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解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化学物质。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即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ADME,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处方药(prescribed drug):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被动转运(passive processes):药物是借助于在生物膜中的脂溶性,而进行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转运速率与药物的浓度差,油水分配系数成正比。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某些物质在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者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facilitate diffusion):易化扩散是膜蛋白介导的被动扩散,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包括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药量降低。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由给药部位到达体循环的量。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首先分布于血流速率快的组织,然后分布到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速率慢的组织。 Ⅰ相代谢(phase Ⅰ):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属于暴露基团反应。 Ⅱ相代谢(phase Ⅱ):为结合反应。 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一些化学异物可对P450酶产生诱导作用,使某些P450酶的量和活性明显增加。 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s):一些药物可以抑制某些P450酶,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减慢,作用增强,甚至出现毒性。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经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又被重吸收。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用适当的方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以时间为横坐标,血浆中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 潜伏期 (latent period):给药开始至出现疗效的时间,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与药物的消除也存在一定关系。 持续期(persistent period):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的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药物的吸收与消

除速度。

残留期(residual time):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至药物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反应速度与反应物量或浓度呈正比。

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kinetics):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反应速度不受反应物量影响而恒定。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半衰期(half-life of plasma):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清除率(clearance):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药物制剂优劣的重要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plateau concentration):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也称坪值。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使动因素。 药物效应(drug influence):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excitation):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inhibition):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后消除了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疾病的症状。 补充治疗(supplement therapy,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药物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一般较为严重。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又称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量后果。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引起某种疾病或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配伍禁忌(incompatiblity):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

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ac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间有相关性。 量效曲线(concentration-effect curve):药理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将药物浓度或剂量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即量效曲线。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为反应的性质变化。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药量。 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引起药物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效能,efficacy):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为一极限,称为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pa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浓度或剂量,其效应指标为死亡。 治疗指数(the rapeutic index):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ED95-LD5之间的距离。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 受体(receptor):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对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对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缺乏内在活性不能产生效应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相同受体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药物。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其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ic):与受体形成比较牢固的结合,解离速度慢或者与受体形成不可逆的结合而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阻止激动药与受体正常结合,使Emax下降。

拮抗参数(pA2):在拮抗药存在时,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的效应,则所加入的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称为pA2值。其大小反映竞争性拮抗药对其激动药的拮抗程度。 受体脱敏(desensitivation,向下调节):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hypersensitization):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同源脱敏(homologous desensitivation):只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的反应下降,而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不变。

异源脱敏(heterologous desensitivation):受体对一种类型激动药脱敏,而对其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也不敏感。

受体上调(up-regulation):持续高浓度的配体与受体结合,可引起其他受体数量增加或反应性增强。

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当体内配体持续升高时,配体-受体复合物可被细胞内化,内化后配体及部分受体被降解,部分受体返回细胞膜重新利用,可导致受体数量减少或反应性减弱。

首次剂量加倍(First dose doubling):口服负荷剂量为常用剂量的两倍。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逐渐降低,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短时间内,应用几次药物很快产生耐受。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又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 耐药性(resistance,抗药性):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致使化疗失败。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某些药物,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的或心理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和需求。

身体依赖性(physical,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是药物的生理反应,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为戒断综合症。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使人产生一种周期性连续性地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满足或避免不适感,用药目的是追求精神效应,追求欣快感,有强烈的渴望感,出现觅药行为,是一种精神依赖性。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其中甲药物作用受到乙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协同作用(synergism):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原有的药效增强。 相加作用(addition):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增强作用(potent ion)::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其个别效应的代数和。 增敏作用(sensitisation):某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 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使原有的效应减弱,小于他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生理性拮抗(physiological):两个激动药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药理性拮抗(pharmacological antagonism):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阻止激动剂与其结合。

脱敏作用(desensitization):某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减弱。 安慰剂(placebo):一种“模拟药物”。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颜色、剂型、重量、味道和气味都要尽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同,但不能含有试验药的有效成份。 种族差异(race variation):许多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样性反映在种族之间。 特异体质(idiosyncrasy):某些个体对药物产生不同于常人的反应,与其遗传缺陷有关,此类人称为特异体质。

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tion):虽然用药条件相同,多数人药效学和药动学相似,但一些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却不相同。

高敏感性(hypersensitivity):有些个体对药物剂量反应非常敏感,即在低于常用量下药物作用表现很强烈。

低敏性(hyposensitivity,耐受性):有些个体需使用高于常用量的剂量才能出现药物效应。

种属差异(species variation):不同种属动物之间对同一药物的作用和药动学有很大差异。 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的选择性来自于化学结构的特异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 特异性(specificity):受体对它的配体有高度识别能力,对配体的化学结构与立体结构有很高的专一性,一种特定的受体之只能与其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首次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 首剂现象(first dose effect):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再分布(reditribution):指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影响受体或组织的正常工作(也就是不抑制)。 亲和力(affinity):一种药物与人体组织、细胞、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很多都是特异性的。 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能将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的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信号的物质称为第二信使。

戒断综合症(abstinence syndrome):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后所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或社会功能受损。 肝药酶(mixed function enzyme):大多数药物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因肝细胞内存在有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而该系统能促进多种药物发生转化,故称肝药酶。 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化学反应的专一性,而反应的专一性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化学治疗药物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抗菌药(antibiotic drugs):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其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化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药理名解

药理学名词解释---BYDZH总论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药物(drug):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和调节生育的物质,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重要武器。药品(medicinal):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解人的生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prf1534tz9acj39qpyw5s23r4b01m00es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