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

摘要: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在于:从根本上否定货币数量说;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已经发行出来的货币,而应该是真正进入流通、充当购买手段的货币构成;货币的需求不是把货币保留在手头上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是由卖者提供到市场上的要换成货币的全部货物和劳务构成的;不是银行货币供给决定现实交易,而是后者决定前者。这就把被西方经济学弄颠倒的理论,科学地纠正过来了。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都证明了马克思的创新理论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应当成为我国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

关键词:货币数量;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17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3-0001-06

马克思于1851年2月3日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谈到批判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说的意义时就说:“你知道,这个问题是重要的。第一,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推翻了整个的流通理论。”[1]过了150多年的今天,有些重要期刊发表的文章居然说,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很高,而通货膨胀率很低,有些年份还是负的,依据货币数量说,我国的货币政策

是无效的,有的文章甚至认为我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的观点,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在对货币数量说批判中所创新的货币银行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物价的变动。一国物价的一般水平是由货币供给量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上涨;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跌。这一思想主要渊源于古典学派的休谟和李嘉图的货币理论。休谟认为。“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比例,商品增加,价格下降,货币增加,商品涨价”。[2]“假设英国全部货币(金银)的五分之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就货币量的情况来看,就同倒退到哈里王朝和爱德华王朝时期一样,那么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一切劳动和商品的价格不见得不会相应下降吧?”[3]李嘉图认为,研究货币问题就是研究货币数量问题。他说:“关于通货问题的著述已经非常之多,除开怀有成见的人以外,凡属注意过这一问题的人都能理解其正确原理。所以,我将只概略论述某些支配通货数量和价值的一般原则。”[4]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把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说用他的著名的MV=PQ交易方程表示出来。费雪认为V和Q是不变的,或是不易变的,所以物价水平是由一年内的货币流通

量决定的。从那以后。货币数量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二、马克思对货币数量说的否定

在经济思想史上,货币数量说是否成立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敢于向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挑战,又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的就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中指出:“在17世纪,特别是在18世纪,有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为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因为有更多的金银充当了流通手段。”[5]“商品世界流通过程所需求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了。”[6]“商品价格总额又决定于每种商品数量和价格。”[7]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第3卷第35章时仍然牢记他在《资本论》第1卷提出的物价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规律,他重新写道:“在考察简单的货币流通时(第1卷第3章第2节),我们已经说明,已知通货的速度和支付的节约,现实流通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的价格和交易量决定的。银行券的流通也受这个规律的支配。”[8]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还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都是物价和交易量决定现实流通的货币量,而不是银行提供的货币量决定物价。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证明了货币数量说难以成立,而马克思的

观点更符合实际,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表1指出,1995年到2005年这11年中,美国的M1和物价基本上不按同一方向变化:1995年美国M1的增长率为-1.5%,物价的上涨率为2.8%,两者完全相反;1996年、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这4个年份中,美国的M。和物价的变动方向也是完全相反的,M1的增长率为负,而物价的增长率为正;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年份中,虽然M1与物价变动方向相同,但变动幅度相差很大。可见,1995-2005年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与M1的供给根本不是同方向变动的。这就足以证明货币数量说在美国难以成立。

表1再清楚不过地表明,日本从1995年到2005年这11年中,M1的增长率一直保持高水平,可是,物价上涨率在多数年份里却是负的,货币数量说在日本依然不能成立。 表1同样说明了货币数量说在中国也不可能成立。除去1995年和1996年以外,我国M1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一直不成比例。其中,1998年、1999年和2002年更是完全相反的:M1的增长率分别为11.9%、17.7%和16.8%,而物价上涨率则分别为-0.8%、-1.4%和-0.8%。1995-2005年中国M1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而同期物价年平均上涨率仅为3%。因此,美国、日本和我国经济运行状况足以证明货币数量说不成立。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从常理看,货币供给和物价之间应该存在正比关系,但为什么在实际上这种关系却不存在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重新研究“什么是货币供给”和“什么是货币需求”这两个在经济理论界再熟悉不过的老概念了。

三、马克思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创新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货币供给的定义如下:“货币供应量可以用国内公众所持有的货币总量来表示”。[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写道:“货币M1的供给包括处在银行之外的硬币、处在银行之外的纸币和一切银行的活期存款。”[10]训,这就是说,只要是中央银行已经发行出来的纸币和硬币,只要是存在银行的一切活期存款,只要是国内公众所持有的货币,不管是否进入流通都构成货币供给。表1中的M1的数据就是按上述货币供给的定义所计算出来的。作者认为这个定义的科学性是值得讨论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我们这里所说的通货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11]这就是说,货币供给并不是指中央银行已 经发行出来的纸币、硬币和商业银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摘要: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在于:从根本上否定货币数量说;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已经发行出来的货币,而应该是真正进入流通、充当购买手段的货币构成;货币的需求不是把货币保留在手头上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是由卖者提供到市场上的要换成货币的全部货物和劳务构成的;不是银行货币供给决定现实交易,而是后者决定前者。这就把被西方经济学弄颠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pi3j74eej0wk4t3v4f03ibqw7s1xb00tj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