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影片《地心游记》导入 【思考】

1、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真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新课探究】

探究一: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 (5)其他的手段

2、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阅读P25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回答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分 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板书小结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课堂练习1】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探究二:1、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

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圈层名称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固态 古登堡界面 不连续面 33 km 2900 km 固态 深度 物质状态 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2、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总结】

圈层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特征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铁、镍等 类) 硅酸盐类 组成物质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板书小结2】

2、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4、岩石圈 【课堂练习2】

课本P24的活动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板书小结3】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名称和物质组成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pf2i1cezy6tck19hpxv8jj329nz7x003q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