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一、选择题(17道试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法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成分
4.《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 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 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 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 5.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6.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7.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唐建立后,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唐太宗的做法旨在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改变思想混乱的局面 C.适应“三教合一”的需要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8.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尸体展示在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会被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孝道成为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高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10.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由此可以推知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12.“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13.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14.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15.顾炎武说:“今之君者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这反映出
A.专制制度强化导致事务繁杂 B.机构膨胀导致地方负担过重 C.中央权重地方官责任心缺失 D.官员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
16.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17.材料一 (汉代)儒家思想经过了改造,更强调人民对待政府要像子女服从父亲一样。做皇帝的人被罩上神圣的光环,再次明确地强调“天命”,即诸神眷顾并支持皇帝及其一切行为,直到他们表示不再支持为止。表示不支持即让蛮族打败帝国的军队,让起义者造反成功,或者让皇帝对各地失控。
——【美】菲利普.J.阿德勒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