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幸福观道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而且“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正如毕达哥拉斯派所想像的,恶是无限,而善是有限),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所以失败易而成功难:偏离目标很容易,射中目标则很困难)。”∞善是一,恶则是多。因此做到中道是很难的事,那些高尚的,受人称赞的事物就是这样,正是因为不易才更为可贵,更为受人尊敬。但是,如前面我们说过的那样,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难做到不等于做不到。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获得中道:首先,要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极端中有一个同适度的品质较接近、较相似,这一个极端的错误没有另一个极端的错误严重。错误严重的极端就是与适度最相反的。例如,“由于鲁莽显得比怯懦更接近于勇敢,我们把怯懦而不是把鲁莽看作勇敢的相反者。因为,离适度的品质越远的极端就显得越与它相反。”②即然中道不易,至少我们应该避开那个最恶的~端。其次,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注意那些容易让自己沉溺的事。比如,对某事物容易倾向于哪方面,容易犯哪种错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情况,并把自己拉向相反的一边。第三,要警惕令人愉悦的事物,因为人们总是很容易倾向于快乐的事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趋乐避苦的,我们很少听说有人愿意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不喜欢快乐的。所以,对于快乐的事物要格外警惕,它最容易让我们偏离中道。这样避免了最大的恶和最容易通向恶的途径,我们达到中道就相对容易多了。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并不是~种折中主义,而是一种以追求德性为目的的方法,它是反对一切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恶的事物中是不存在中道的,“有一些行为与感情,其名称就意味着恶,例如幸灾乐祸、无耻、嫉妒,以及在行为方面,通奸、偷窃、谋杀。这些以及类似的事情之所以受人谴责,是因为它们被视为自身即是恶的,而不是由于对它们的过渡或不及。所以它们永远不可能是正确,并永远是错误”@。中道不是简单的将事物一分为二,也不是做恶的借口,它目的是为了接近善。。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砌,廖申自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7页.@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4页.@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中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8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综合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即“目的善”是功能作用的发挥.,德性是使事物具备这种善即功能的品质,中道是获得德性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幸福的获得必须要有德性,而人们的幸福生活是在城邦的集体中实现的,所以人们的幸福还需依托于城邦善。亚里士多德充分继承了古希腊的城邦精神,认为人不能脱离城邦孤立的生活,“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使大家满足其需要。”①所以说人是天生的一种政治动物。城邦是由个体组成的,它做为一个整体来说高于个体,城邦的幸福也高于个人的幸福,“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圆因为城邦的善(也就是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政体使人能够亲近德性获得幸福。这就意味如若城邦不“善",不能使人们亲近德性,那么个人的善与幸福就无法实现。城邦是人们生活的依托,人们的幸福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城邦的幸福就是个体幸福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性质是由政体的性质所决定的,政体的好与坏决定了城邦好与坏。因此,政体就成为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即然这样,我们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需得研究一下政体,怎样的政体才是最好的呢?这一政治问题成为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实现的关键,并且他指出符合中道的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符合中道的政体指的就是中产阶级执政。这也表现出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具有的中道伦理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拥有中等财富的阶层执政是最优越的,这个阶层的人不像那些很富有的人容易引起别人对其财富的觊觎,避免造成被统治阶级的不满、愤恨和反叛;也不像贫困的人那样容易觊觎别人的财富,避免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压迫和欺诈被统治阶级。中等财富阶层的人易于听从理性,成为有德之人。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城邦能够得到好的治理,使公民能实现幸福的生活,应当由中产阶层来执政。此外,城邦应以正义(公正)为基本原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是最大的①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85页.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页.-20—第二章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幸福观德性,它与城邦的法律是一致的。法律所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德性,不合德性的事都应禁止,合法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反之则是不正义的。城邦幸福为人们实现个人幸福提供条件,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善与城邦善是不能分离的,他反对那些独善其身,逃避社会公务,一心只追求个人幸福不顾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离俗,就无法实践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性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①必要时个人为了社会的利益应当牺牲自身利益,但亚里士多德并不是肯定集体幸福而否定个人幸福,在他看来个人幸福和城邦幸福是互为条件互为内容的,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主张体现了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了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公务。。肖雪慧.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法与他的伦理学研究阴.伦理学,1986年(11):69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财富观亚里士多德的整个伦理思想都是以幸福为核心,以德性为主要内容的,其中的财富观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是我们实现幸福的一种必要工具,是服务于幸福的一种手段善。而善的事物是符合德性的,所以财富也是需要德性的,它在获得以及使用等方面都应合乎于德性。第一节财富的定义财富是一种历史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没有财富的概念,直至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才有了财富的观念和积聚财富的欲望。财富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赋予财富的内涵也各不相同,我们今天最普遍对财富的理解是指具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上能满足人们各种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物质财富,精神上能让人愉悦舒畅的就是精神财富。(当然,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物质财富)众所周知,物质财富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亚里士多德充分的肯定了这一点,在他看来财富是生活的必需品,“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必需品就无法生存,更不可能生活美好”∞。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认为所有物是维持生命的工具,而财富就是由大量这类工具组成。亚里士多德把财富定义为生活必需的“工具”,这里的工具不只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也指能够获得所需物质的工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工具有很多种,可分为创制工具和实践工具,其中有些是无生命的,有些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工具不只是牛马和奴隶等所有物,也指一项获得财产的技术中的帮手。比如,在航海中,船舵无生命,而船员则是活着的工具。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来看,财富即然是工具的组成,必定也有它的目的,而它的目的就是维持生命和生活得好。也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财富是一种能够使人维持生命并且生活得好得工具。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财富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更强调了它的工具性。。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颜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第三章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财富观第二节财富需要德性的伦理约束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的获得、分配和使用都应当是符合德性的。财富的获得与分配涉及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利益,所以亚里士多德尤其强调了公正的德性。在财富的使用上亚里士多德反对吝啬和浪费,强调了中道的原则。一、财富获得的合法性亚里士多德的整个伦理思想都是以德性、中道为主要内容的,那么其中的财富观自然也是以这两者为中心的。在他看来从财富的获得、分配到使用即消费都应当符合德性。获得财富与财富分配的方式都会直接涉及到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关系到他人的德性就是公正,其它的一些德性都是关心自身的,公正则是关心他人的德性,许多人能够对自己运用德性,但是却很难对他人运用德性。正是这一原因,公正被称之为德性之首,是一切德性的总括。因此,在财富问题上,最应该具有的就是公正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的也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财富的合法性就在其有公正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的获得方式即致富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是贩卖。家务管理是提供对家庭生活所需的用品,主要通过游牧、农作、渔捞和狩猎等,是由自然赋予的。贩卖则是通过商品交易而产生钱财,不是自然的,是由经验和技巧来获得的。亚里士多德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就这两种方式来说,前者顺乎自然地由植物和动物中取得财富,事属必需,这是可以称道的;后者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这不合自然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①亚里士多德反对以钱财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他认为这种致富术实质上没有创造出财富,没有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而是从中掠取了他人的财富,而且以钱财为目的在数量上是没有止境的,既是对他人的不公正也是对自身的不节制,所以贩卖的致富术是极为不德性的行为。属于家务管理的致富术是以获得生活的物资为目的的,是凭借自身的劳动能力创造出来的财富,本质上是为了生活的好即幸福,而且追求这样的财富是可以有一个限度的,人们生存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政治学[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页..23-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