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胸痹的辨证论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李东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明医指掌》:“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

唐容川:“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灵枢?厥病》:“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胸痹从脾胃论治 《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寿世保元?心胃痛》:“其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有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非药所能疗焉。” 《寿世保元》:“人受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 《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众体皆无以受气,日久羸弱矣。” 《脾胃论》:“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滋养元气。” 《医权初编》:“一切虚证,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自旺,则阳生阴亦长矣。”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阳明之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症因脉治?胸痛论》:“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从轻重缓急分型论治

痰浊壅盛,胸阳不振。—《金匮要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痰浊壅盛,胸阳不振之重证。—《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中痞、胁下逆抢心同见—《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明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短气或胸中气塞—《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拘急疼痛—《金匮要略》:“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神农本草经》:“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寒饮上逆兼心中痞之心痛—《金匮要略》:“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寒凝心脉—《金匮要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阳虚阴盛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医宗金鉴》:“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邪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圣济总录?心痛门》:“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 《内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明医杂著》:“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素问》:“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 《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之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经久不瘥也。” 《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

《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 《医学入门》:“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胞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 《医宗必读?心腹诸痛》:“心为君主,然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然经有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作,此言胞络受邪,在府不在脏也。又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别络受邪,在络不在经也。” 叶天士:“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 《金匮要略心典》:“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上下不相通接,前后不能贯通,而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等证见矣。” 《医说》:“胸府有恶血引起。” 寒邪内侵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脉经》:“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 《医学正传?胃脘痛》:“有真心痛者,大寒触心君,导致气血凝滞、邪气上逆胸中发病。” 《素问?调经论》:“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内经》:“血得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饮食不节 《儒门事亲》:“膏梁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膈,酢心” 《症因脉治》:“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情志失调

《三因极—病证方论》:“皆脏气不平,喜怒忧思所致,属内所因” 《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医经溯洄集?五郁论》:“凡痛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劳倦内伤 《景岳全书》:“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 年迈体虚

《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中藏经》:“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亦”

叶天士:“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 “治气弗动血,治血兼治气” 《玉机微义》:“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张氏医通?诸血门》:“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盛则血充,气虚则血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掣引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气血,令其调达” 胸痹从肝论治(肝气虚损 疏泄不利) 《圣济总录?心痛门》:“论曰肝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灰状,不得太息是也,……今肝虚受邪,传为心痛,故色苍苍而不泽,拘挛不得太息也。” 《黄帝内经太素》:“苍苍,青色也,肝病也。不得太息,肝主吸气,今吸气已痛,不得出气太息也。”

《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 王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行于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藏血故也。” 《身经通考》:“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 《医贯》:“凡脾、肾、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络之旁,以通于心” 《圣济总录?心痛门》:“论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 《诸病源候论》:“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或下行于胁,故烦满而又胸胁痛也。” 气虚血瘀论

《素问?五藏生成论》:“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医林改错》:“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难经?十四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医学发明?卷第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李东垣:“……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闭,以行本经,行其气血,气血利则愈矣” 《诸病源候论?心痛候》:“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久死,夕发朗死” 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塞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1.气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或脉结代 辨证:气虚血瘀,心脉痹阻 治方:益气活血,温阳通脉 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黄芪30g 桂枝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红花10g 地龙10g 生山楂15g 丹参12g 炙甘草6g 瓜蒌10g 薤白12g

胸闷胸痛明显减轻,精神可转,继服上方去薤白,加檀香6g,炒枣仁30g,鹿寿草12g 兼气虚重者,加人参(红参、西洋参、参须、生晒参)、党参 心气阴两虚证

胸痹的辨证论治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李东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医指掌》:“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唐容川:“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p3sr72hxb3ef8k93tp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