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下的痕迹 ——浅析肖邦夜曲早与晚期创作特点
孙 威
【摘 要】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一首钢琴夜曲。肖邦所创作的夜曲在与之前辈所创作的传统夜曲相比不仅从音乐的根本上逐步改变扩大了以往的乐曲规模,而且还增加了内容的戏剧化成分,使艺术水平有了整体提高,更重要的是肖邦的夜曲具有丰富的音乐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期刊名称】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2
【关键词】肖邦 夜曲 创作特点
19年对于漫漫历史长河可谓转瞬即逝、无足轻重,但是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们,却有可能在这19年中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从事夜曲创作始于1927年,一直延续到1946年,这意味着他从17岁就开始涉猎夜曲这一体裁的创作,持续到36岁,横跨了他人生中长达19年的时间。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相比过去的传统夜曲,在根本上逐步有所改变。不仅扩大了以往的乐曲规模,增加了内容的戏剧化成分,使艺术水平有了整体提高,更重要的是肖邦的夜曲具有丰富的音乐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肖邦夜曲的创作手法
夜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夜曲在英文是“nocturn”法文是“nocturne”意大利文是“nottruno”,都是从拉丁文“nox”演变过来的原意为“夜神”宗教释义“夜祷”。最初在著名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费尔德取自宗教释义而创
立了这一体裁,又称为夜想曲。这种体裁与向自己的情人或爱人表示爱慕之情的小夜曲截然不同的,夜曲往往描绘朦胧的黄昏、静谧的月夜,抒发作曲家触景生情的惆怅,是一种多情善感、沉思默想的抒情小品。而肖邦的创作则为这种体裁增添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幻想,他用音乐描绘着大自然美丽的夜色,道出自己的心灵话语。在肖邦浩瀚的钢琴作品中,夜曲的数量实为有限,但是这种以娱乐性发端的体裁却在肖邦的手中慢慢滋长,最终得以在古典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曲家的杰出才能和艺术天赋。肖邦夜曲的创作手法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费尔德式夜曲,类似无言歌,以一个音乐形象为基础,曲调在高声部,其它声部构成和声伴奏。2.抒情性和戏剧性不同形象的对比。3.戏剧性长诗。
二、分析肖邦创作的早、晚期夜曲
本文选取肖邦的早期作品Op.9 Nr.1和晚期作品Op.62 Nr.2两首,意图在两者的比较中探究肖邦夜曲的创作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本人的成长与蜕变。
Op.9这一组作品包含三首夜曲,创作于1830年至1831年,属于肖邦早期创作作品,也是最早出版的夜曲。因此人们常常会把它拿来和费尔德的夜曲进行比较。在当时德国著名的批评家雷斯塔普曾指责说:“肖邦虽然不是直接借用费尔德的夜曲,却是仿效了费尔德的旋律和伴奏法。”Op.9Nr.1是一首降b小调作品,乐曲运用小广板(larghetto)6/4拍为三部曲式,系肖邦20岁时所作。这首作品虽然没有过于复杂的结构及手法,但它的知名度却相当广泛,中国著名钢琴家傅聪先生曾这样描述乐曲的主题:开头的几个音符好像是从很远的天上来,像是梦境里的声音。
像溪水一样流动的几个音符营造出静止的感觉,属音的四次同音重复更是让人无限遐想,简单的几笔勾画就为音乐奠定了一种朦胧冥想的氛围,足见作曲家扎实的功底和充满灵性的创作源泉。在第一乐句如歌的唱响之后,乐曲进入了肖邦独有的装饰性变奏,这种华丽流畅的、极富装饰性的音乐处理,在肖邦的笔下不但没有阻碍旋律本身的进行,反而让相同的音调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丝毫没有让人因音调的相同而产生重复感。如乐曲开始处的六个音符发展到第二次陈述时扩充至十一连音,使旋律变得更加丰满;而后一小节更是将第一小节的不同类型与短小片断溶化为整一小节的二十二连音,旋律如此独特,却又如此自然。第一句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的装饰性变奏,显得精致而又深沉。仅仅从这四小节的乐句中,就证明了作曲家非凡的创作才能,这天籁般的曲调无比简洁,却让人印象深刻。渗透着些许忧郁的情感基调,让人顿陷沉静,之后加入较为明朗的对比主题,又马上重复出现第一主题,在不断的主题交替中,音乐进行着微妙、细腻的变化,似乎从中也反映出肖邦极为敏感的内心世界。 中段的调性转到了主调的关系大调,右手旋律由八度进行构成,情绪产生了一定变化,稍显开朗却仍然笼罩在深沉的夜色中。前两句以下行半音开始,并在音乐的进行中运用切分的手法;之后两句则由上行大二度起始,旋律一步步往上攀爬,逐渐走向高潮。这是由两个存在一定对比但结构平衡、稳定的段落所构成的综合型中段。然而高潮相对短暂,接近结尾时,音头又回到了下行半音,并从中引申出新材料,六度与三度音程的频繁使用使乐曲有了清新的面貌。在较为长大的中段展示完毕后,再现段通过紧缩变化的方法出现,使这一部分更显简练浓缩。
在全曲的进行中,伴奏音型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左手始终以分解和弦音型
的伴奏形式出现,简单而规则,音域也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之内,没有过多的设计。这一点说明肖邦还没有脱离早期传统夜曲的影响,即左手只是单纯的映衬高声部歌唱般的旋律。此曲和声布置十分明了,从小调进入后转到关系大调,最后从同主音大调结束。
作品Op.62包括两首夜曲,创作于1945至1946年,是肖邦的晚期最后作品,也是最后出版的作品。其中,Nr 2是一首E大调的作品,乐曲运用广板(lento)4/4拍,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的第一部分卡拉索夫斯基曾说:“肖邦在去世的三年前所作的这首夜曲是经过洗练的和声及甜美的旋律,犹如梦幻一般”。全曲的第二部分库拉克曾评论说:“这里有激烈性格高音部与低音部形成强烈敌对式的对话,采用反复进行的方式处理,这首夜曲比同类作品中的任何一首的旋律和和声部分都要丰富。”
全曲第一部分为收拢性的单二部结构,旋律朴实而纯洁,相比之前的夜曲,情绪不再那么一味的灰暗,但仍有类似于叹息的下行音调。肖邦似乎偏爱在短暂的明亮之后马上回归他的本来面目——浅浅的呻吟。气息绵长的旋律综合了歌唱与宣叙的特征,有如在讲述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而装饰性手法仍然是他喜爱的变化方式,大量的半音对旋律进行双音和装饰性处理,使线条平滑顺畅。而左手的伴奏则是采用柱式和弦在高低音区之间不断跳动,较之前的作品产生了根本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肖邦对于夜曲的创作已经游刃有余,不再被夜曲的框架规则所束缚,而是开拓出了自己的音乐语言。从第三十二小节开始音乐进入了戏剧性的中段,音乐风格更加大胆,与起始段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段音乐在开始处还只是微微的涌动:左手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无论在音域、形式还是影响上,夜曲的伴奏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时的右手
反而成了陪衬,辅之以相对简单的音调。随后音乐发展逐渐激烈,两个声部扩展为三个声部,左右手时而相互配合,时而齐头并进,切分节奏的贯穿使得和声更加厚重和丰满,和声色彩不断变化,迸发着炙热的感情。再现段同样是前两段的浓缩,不会造成审美的疲倦。
三、肖邦夜曲早、晚期作品的写作特点
通过分析两首不同时期的夜曲,我们可以比较出这样的差别:早期的夜曲往往选择讲究的曲调,并在低音声部配以波浪起伏的分解和弦支持旋律的发展。同时避免使用精雕细琢的织体,而是以简洁的方式发展全曲,伴奏部分也相对稳定,塑造出一个相对单一的音乐形象,渗透着一种相对狭隘的审美情调。而到了后期,夜曲创作的灵活性得到极大的开发,作曲家在夜曲这种特有的基调中发挥了他所有的构思,夜曲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低沉的情绪,感情幅度更为宽广,这幅内心的独白变得丰富而深刻。后期夜曲在和声、织体、调性、节奏、力度等方面日趋复杂,正是肖邦走向成熟的表现。
夜曲的气质与肖邦的性格极为相符,在书中对于作曲家样貌是这样描述的,我们仿佛可以窥见:淡蓝色的眼睛里掺杂了锐利的光芒,温柔玉润的脸色引人注目,闪亮的棕发整齐有致,矮矮瘦瘦,鼻梁挺拔,仪态优雅、雍容,散发着来自上层社会的贵族气息。夜曲就如同肖邦的日记,书写着他的内心独白,这是最符合他浪漫气质的体裁,是他最自我、最纯粹的创作。在夜曲中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孤僻的诗人,他在钢琴旁,几许清冷的月光射入黑暗的房中,那样的诗意,那样的让人为之动容,就连音乐的流动似乎都折射出光线的明暗变化。 当然,在夜曲的创作上,有一点是自始至终也没有改变的,那便是旋律的歌唱性。肖邦并没有如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如李斯特、舒曼等人那样借用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