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 , 。 ,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蹴而就。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 )地寻找麦子,唯恐遗露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 )着我们的灵魂。 1、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弧线 hú B、瞬间xùn C、分泌育bǔ ...mì D、哺.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俏丽 B、优美 C、遗露 D、灵魂 3、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细心 锻造 B、细致 创造 C、细致 锻造 D、细心 创造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赏心悦目 B、一蹴而就 C、炊烟袅袅 D、芸芸众生 5、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镰刀贴着地皮 ②一手揽麦入怀 ③一手抡开镰刀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6、“麦粒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C )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通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4分,每小题2分)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这首诗的作者是( D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王昌龄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前两句描写了西北边陲的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
B、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 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C、“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D、末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则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嗟叹归家无日,给人低沉悲伤之感,升华了全诗主题。
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诸将能不 不:通“否”。 B、多多益善 益:更加。 C、何为我禽 禽:禽鸟。 D、而善将将 将:将领。
10、下列选项中,与“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的“所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译文: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
译文
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三)默写填空。(3分,每空1分) 12.(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6分,每小题3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
2
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14、以下材料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C )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8分)
收藏昨天 余秋雨
①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② 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铤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
3
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③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④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⑤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魅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⑥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15、根据原文,理解文意:(6分)
(1)文章说,“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铤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其中“精神上的‘短路’”喻指什么?
【答案】喻指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2)文章称“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其中的“这样的事情”指代什么? 【答案】指自己动手动笔,把过去那些珍贵的人生片断纪录(保存)下来。
16、作者为什么说“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6分)
【答案】收藏人生,个体生命就会前后互济,互相滋润,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而书籍、古董对人的影响终究有限。
17、联系全文,分条表述作者就“如何收藏昨天”提出的主张。(6分) 【答案】①动手动笔,将过去一些珍贵的生活片断保存下来。 ②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将过去的生活片断连成完整的脉络。
③将“收藏的昨天”变成自己的一个深奥的课堂,从中获得人生的经验。
四、语文综合实践(8分)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佩带了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机。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高一(1)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8、 为了让同学们对能否将手机带入校园有个清醒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信息。(4分)
4
【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用途 所占比例 玩游戏 听歌 38% 攀比 20% 发短信 聊天 39% 便于和父母问同学作业 联系 2% 1% 【材料二】
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你提取的信息:中学生使用手机不当的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而且大家普遍认为应禁止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意对即可)
19、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50字以内)。(4分)
你的看法:我赞同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后就无心上课或上课的时候经常分神,会给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意对即可)
五、应用文写作(12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应用文。
张平是中华职业学校2020届毕业生。某日,他在人才交流中心看到××公司的招聘信息,正好符合自身的条件。请你以张平的身份,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李之涵总监写一封应聘信。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与校名。否则,此题不计分。②250字左右。
六、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历过很多触动心灵的一瞬:或许是坎坷中的一个微笑;或许是迷茫时的一个指教;或许是悲伤时的一个引导;也或许是成功时的一个拥抱,但这些美好的瞬间凝聚成了心里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在我们心底沉淀成美好回忆。
请以“行走在美好中”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⑵不能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校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