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云南民族大学 14汉语言文学 田昭波
一、 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1.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二)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年)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1790~1870)。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1.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3.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4.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二、 比较文学的三个流派及流派研究的方法
(一)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法国学派研究的四个特点:
1.比较文学是对文学史的研究,即“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考据考证,研究方法科学; 3.注重事实联系,治学态度严谨; 4.研究是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前提的。
(二)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研究的四个特点: 1.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2.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3.认可“平行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4.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于1976年正式提出来的,但“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或方法,早已出现在中国学者(如王国维、吴毖、朱光潜等)的学术实践之中。
所谓的“中国学派”,一要以中国为主,二要反对欧洲中心论。
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学派”的三种意见: 1.中国学派是一种可供“展望”的设想和远景(老一辈学者: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 2.对“中国学派”的提法持审慎的态度(严绍璗、王宇根); 3.热情鼓吹“中国学派”,并且认为中国学派已经形成(曹顺庆)。
三、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四、 不同类型研究的问题(文类学、类型学)
(一)文类学:文类学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形成,故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概念和研究方法。“文类学”又称“体类学”、“文志学”或“文学类型学”。
在比较文学中,它专门研究一种文体向他国的流传情况以及流传过程中的各种变异。关于“文类”的解释,存在着许多分歧看法。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中看,大多数学者把它理解为文学的体裁。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谈论文体时,指的都是古典悲剧、浪漫戏剧、十四行诗、田园小说等文学体裁。因此,文类学从本质上说是文学体裁学,把它泛称为“文志学”或“文学类型学”是不准确的。
原因:由于时代、国情、民族心理的不同,有的文学体裁只能在国内演变,不能向国外流传;有的文学体裁能突破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也有的文学体裁只能流传到某几个国家,而不能为更多的国家接受。文学体裁学的研究课题,除了该体裁的产生、发展、定型、流传、演变、衰落、消亡的情况以外,还应当有:文学体裁在国内外演变中的各种变种;文学体裁变异的环境与条件;各国、各民族同类文学体裁的单独发生机制;各不同类文学体裁的排斥和融合等等。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当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得出规律性认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体裁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丰富的文学体裁。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学体裁,对各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类型学:这个意义的类型学在语言学领域内外都用。普通的定义大致与“分类”同义,即把研究的对象分成类型特别是结构类型。最一般的语言学定义是指“跨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简单地称为“类型学分类”。二是“概括”意义的类型学,主要是指对跨语言比较中系统呈现出的语言学模式(共性特别是蕴含性共性)的研究。这个定义的类型学可指称为“类型学概括”。这个意义的类型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解释”意义的类型学。
这个定义是作为与美国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等相对比的一种语言研究方法和理论构架。这个观点的类型学与功能主义关系紧密,认为语言结构首先应根据语言的功能来解释,所以又有“(功能-)类型方法”的名称。更确切地描述这个意义的类型学可用“功能-类型解释”的名称。这三个定义对应于任何经验科学分析的三个阶段:经验现象的观察和分类,对观察形成概括,对概括作出解释。
正是在此意义上,类型学代表语言研究的经验科学的方法。作者强调语言描写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今天语言消亡日速,语言理论的经验数据日益减少严重威胁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类型学又分了好多种:有建筑类型学、考古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心理类型学等等......
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的一种。
论述题
一、 中西方文学的异同(神话、小说)
(一)中国文学的特点
1.中国文学以“诗”为主体,以“意境”为艺术追求,是在主观情感在客观环境的引发下创作的,其内容大都含蓄多义并具有教化意义。包括散文小说戏曲曲艺似乎都追求一种“诗”的风格,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虽为小说却以诗词贯穿。
2.中国文学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学,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
3.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中西文化文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差异
1.就题材方面而言,中国文学从发展之初以抒情为主,例如《诗经》、词赋等,叙事写实则出现在古典文学的末期。而西方文学在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却产生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中国的小说戏剧发展更推到了明代,仍充盈着浓厚的抒情气息,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2.从创作方法上讲,中国文学重在写意而非写实,如古典诗歌中的山川游记、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成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往往是代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法,虚化眼前所见的景象,从而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反观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悲剧到《神曲》,以及后来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虽是以虚构的情景却真实的写出了宗教、人神。
3.就思想而言,首先,从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了解到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无论是古典神话还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
的地位,与神的关系等。相比而言,中国文学则很少体现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什么地位。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观念并不存于中国。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则是人伦的。由此,也可以解释中国文学似乎重于抒情,西方文学则强于想象,运用思想。
4.中西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中西文字发展中的差异。中国的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富于弹性却能保持持久性,现代人读古代文学没有丝毫障碍。而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各国文字很难保持纯粹性,像在如今在欧美各国成为文言的拉丁文已经是死文字了,除了学者、专家外,已无人了解。
二、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1.从专业定义上讲,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2.从从属关系上讲,文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如果说艺术是一条宽广长流的大河,那么文学就是其中的一条分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等等。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但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却包含着广泛,一切美好的东西与事物都是艺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太多的艺术:行为艺术;思想艺术;物体艺术……总之,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艺术,只不过我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表演它罢了!
3.从表现方式上讲,文学通常借助于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认为,文学有“写,说,唱!”三种表现方式,“写”包含写小说,写诗歌,写论文等!“说”包括相声,小品,演讲,辩论等!而“唱”则有京剧,粤剧及诗词歌赋类的颂涌等!文学在社会运用中其实就是一种生产力。比如说推销产品,要对方喜欢你的商品,你必定会在对方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说服,这就是语言的说服性,而要达到对方购买的目的,必要有语言的激发性和鼓动性!而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包含文字和语言,它还包括各种可以表达个性的形式。比如在墙壁上信手涂鸦,在树根上雕刻绘画,在舞台上灵身一跃,这些都是不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形式,说不定你一个不经意间的回眸,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无心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比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而精彩得多。
4.从来源角度来讲,文学和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都是由人和物而引起的,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学和艺术,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了文学和艺术,我们就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就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享受。有了文学和艺术,我们才更好的去感受生活的美丽和精彩,才能更好的去感受学习和工作的乐趣,才能更好的去感受社会的和谐之音。
总之,文学也好,艺术也罢,它们都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和艺术让我如痴如醉,闻之如酒香泌人心肺,品之如佳肴美味可口,观之如花开美不甚收!
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它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渗透、影响的史实的研究类型,以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即对创作的理解论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影响的具体内容、影响的方式和影响的过程等。其价值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史实,还原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
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学现象,但受制于“事实联系”,研究对象有限;考据费时费力且其成果没有理论价值、普遍意义。
2.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探讨没有明确的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同异关系的研究类型。美国学派推崇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也会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造成“可比性”的理论为基础,采用逻辑分析、审美批评的方法,研究比较研究对象内容或形式方面的 “同”与 “异”,进行文学、文化“寻根”工作,探讨文学规律,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但也存在主观臆断性问题的问题。
3.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理论话语互释文学现象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以中国古代的阐释学为基础。在1976年由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先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中提出,以跨文化、有效性、双向性、开放性为原则,包括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文学现象三个方面,有助于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民族文学之间的互补。
4. 主题学:主题学是十九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学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处理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题材、情境、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和演变和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中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规律和特点的情况的研究,属于文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它主要包括了题材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
5. 母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未经抽象并具客观性的最小故事因素、不能再分的最小叙事单元或一般话题)。作为素材的核心单元,它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如“复仇”、“叛逆\)、精神现象(如\爱\、\恨\)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高山”、“流水”),其中包含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在文学史上被完整保存并不断复制。在文学作品中,母题是较小的单位,主题是较大的单位
6. 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者一国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这种研究范围广泛,但是研究的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7. 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从影响接受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及艺术技巧等。
8. 媒介学: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包括个人媒介、团体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现代传媒五个方面的内容。
9.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进行的比较研究。它以跨文化体系的诗学的可比性、跨文化体系的诗学的差异性为理论基础,对概念、范畴、命题的比较研究以及整体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个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索,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10. 情境:“情境”有时是作品情节中的一部分,有时是整个情节的浓缩,指特定时刻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这种境遇之中蕴含着一定的戏剧性冲突因素和审美规律。包括三个因素: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11.意象:意象是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分为集体意象(原型意象、文化意象)与个人意象。它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嗅觉、触觉、通感形象;可以是客观存在物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以是想象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