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有:1.调查者的问题;2.被调查者的问题;3.测量的长度;4.测量的难度。
25.简述抽样的基本程序。 答:基本程序即:界定总体;决定抽样方法;设计抽样方案;制定抽样框;实际抽取样本;样本评估。
26.为什么说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
答: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次,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
27.简述问卷的结构。
答: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
28.简述问卷调查的实施步骤。 答:包括设计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问卷等。在这些步骤的实施过程中,调查研究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设计问卷的方法及其须注意的问题非常重要。
29.简述观察法的类型。
答:观察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参与观察是最重要的实地观察之一;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各种观察类型是互相联系、兼容和交叉的。
30.简述实验法的类型及其实施程序。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多种不同的分类。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按照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激发是否知情,实验法可分为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等等。实验法的实施程序与其他方法大致相同,分为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31.简述实验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答:实验法作为最高级、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的过程控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等。其中实验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
32.简述资料整理的原则。 答:真实性、合格性、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简明性和新颖性。
33.简述统计分析类型。
答:统计分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统计分析按照涉及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三类。
34. 文献信息的摘录工作应当如何进行?
答:摘取信息一般有以下步骤:浏览:就是文献搜集告一段落后,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全部阅读一遍(包括对音像文献的视听),以对它们有个初步认识,即大致了解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文献的价值。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从所搜集的文献中选出可用部分。精读:就是对于筛选出的可用文献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着重在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调查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记录。
35.简述文字资料整理的方法。 答: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定性资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因此一般也把文字资料整理称作定性资料整理。由于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有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对于文字资料的分类,就是将资料分门别类,使得繁杂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对于文字资料的的汇编,主要是指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要求,对分类完成之后的资料进行汇总、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的材料。
36.简述数据资料整理的方法。 答:数据资料是调查研究中定量分析的依据,因此数据资料的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在资料的整理阶段,为了便于得出正确的调查结论,需要对数据资料做进一步的处理,其
6
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分组就是把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汇总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把分组后的数据汇集到有关表格中,并进行计算和加总,集中、系统地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据的汇总可以分为手工汇总和机械汇总。经过了汇总的数字资料,一般要通过表格或图形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统计表和统计图。
论述 1、操作化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概念和命题进行操作化?
答:操作化是指明确提出概念的定义,分清概念(包括命题和假设)的层次,并将抽象概念一步步化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指标,以实现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的这一过程。
操作化的作用是便于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和度量。社会生活中使用的概念都是人们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而得到的,所以开始往往是模糊或含义不清的,并且概念一般都具有综合性,由一些低层次的亚概念、子概念组合而成的。一个概念越抽象,它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也就越难把握,如果不对它们确切定义和具体化、操作化,就无法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和度量。
对概念和命题进行操作化从三个方面入手:(1)将抽象定义转化为操作定义。在社会调查研究中,需要对概念和命题的变量进行度量。所谓操作定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对概念所做的说明。其做法是把抽象定义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这些指标一般都是与概念和命题中的变量相对应的。这一过程就是对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过程。(2)操作化的关键就是寻找一定的、能够明显区分的测量指标来说明概念的属性,其中每一项指标反映概念和命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变量。寻找测量指标可以综合采用经验的办法和理性的办法。经验的办法是研究者通过对概念的大致理解,提出若干指标,再从中筛选出适宜者;理性的办法是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找出概念和命题的各种含义,根据其变量列出备选的指标,再从中筛选出适宜者。(3)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于复杂的概念和命题,选出的测量指标往往很多。为了明确其中变量的层级和变量间的关系,人们通常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
2、怎样才能搜集到所需要的文献?
答:(1)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方法有:①人工文献检索: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一是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二是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是图书馆)编制的目录。②计算机文献检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登录专门的网站进行检索;二是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进行查找。③参考文献查找法:根据作者在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2)进行文献搜集。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
对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属于个人收藏品的,在征得文献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租、借复印等办法进行搜集;若是机构收藏品,可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采取向有关单位直接索取、文献交换、复印复制、租、借等方式搜集。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令采用征集、调拨等方式搜集。
对于公开发表的文献,可采用到图书情报机构搜集、互联网上下载或直接购买的方法进行搜集。
3、如何保证能够顺利进入实地观察现场?
答:(一)确定观察现场。1、条件:(1)符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2)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3)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2、确定观察现场应设法争取当地部门或头面人物的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进行沟通。(二)进入观察现场的方式:公开进入。逐步进入。隐蔽进入。
4、调查资料分析综述。
5.试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6.什么是信度与效度?检验与评价它们的方法有哪些?影响信度与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再测法(同样的方法前后使用两次)、复本法(内容要求一致,我在正本之外,再弄一个副本。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太一样,但是内容、要求、标准是一致的。)和分半法(把一份需要检验信度的内容分为两半,这两半不能是中间一刀,前后各一半,要一三五七九,二四六七九的叉着进行)。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准确测量的程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的效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度。检验效度的方
法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三种。
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表现形式有三种:1.可信且有效;2.可信但无效;3.不可信且无效。
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有:1.调查者的问题;2.被调查者的问题;3.测量的长度;4.测量的难度。
7.个别访谈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答:访谈的过程就是访谈者提问与被访者回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能否做到有效控制是访谈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一定的提问方法与一定的行为方式是控制访谈的两个重要因素。
①提问方法 在提问时,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第二,提问有序。如果是结构式访谈,就应该严格按照访谈之前拟定的提问提纲,由简至繁地按顺序进行访谈。对于非结构式访谈,要注意根据所谈问题的内在逻辑结构提问;第三,实施追问;第四,题目转换自然;第五,注意引导。引导性提问切忌使用生硬的刺激性的语言。还可以采用动作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话题。或者用复述的方法进行引导;第六,保持客观中立。提问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能对被访者的答案进行诱导;第七,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第八,语言表达方式要恰当。
②行为方式
在访谈中,访谈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定行为影响被访者,从而实现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礼貌、谦虚、诚恳、耐心是访谈者自始至终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表现,还要善于运用表情和动作控制访谈进程。访谈者的表情一定要生动,能够根据被访者所谈情景而变化。要注意一些动作细节对被访者的影响。
8.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
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第二,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第三,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第四,观察者的心理素质。第五,观察手段。在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被观察者的反应。第二,人为的假象。第三,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
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观察误差的
7
大小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很大影响。针对造成观察误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努力,尽管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观察误差,但是却可以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观察结果也可以做到基本准确。
9.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 答:它是一种最重要的直接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调查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在实验开始时,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前测),再引入自变量实施激发,然后选择其后的某一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再测(后测),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对原理论假设完全证实或部分证实或证伪。实验法的基本要素有实验主体、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实验活动、实验检测。实验法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前测与后测。
10.试述资料分析的种类及其方法。
答:一般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传统的资料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即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类型及其方法:统计分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统计分析按照涉及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三类。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相对指标分析、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因素分析、动态分析等都属于描述性分析,其中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以及动态分析主要是单变量分析,相对指标分析和因素分析主要是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抽样推断分析、预测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等都属于推论性分析,它们一般是双变量分析或多变量分析。
20世纪中叶以来,电脑统计分析软件应运而生,成为普通大众也可以熟练应用的、简 便易行的资料统计分析工具。目前最流行的专业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软件。另外应用比较普遍的还有Office 中的Excel等。
(二)定性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中统计分析之外的两种主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在资料分析中,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原来调查资料的分类以及所使用的
概念、变量间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确认;根据整理后的调查资料,从定性角度对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建构证实或证伪,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三)理论分析的方法: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它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理论分析依靠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逻辑证明法等。
11.试述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及其内容。
答: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主题、形成观点。这是调查报告的首要问题。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完成全部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综合之后才最终确定的。它是对调查主题进一步确认或收缩、放大、分解、修正、提升的过程。调查报告的观点,是调查者对调查对象提出的看法与评价,也是调查报告主题(中心论点)的发散。观点构成调查报告的论点,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心论点,即调查报告主题;下有若干说明主题的分论点。分论点之下,还可以视需要,设若干并立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调查报告的骨架。
(二)精选素材。素材是支撑调查报告主题和观点的基础。调查报告要根据主题和观点的需要,精心筛选素材,作为说明论点的论据。要做到:选取可靠资料;选取充分、完整而又适量的资料;选取有力的资料;选取新鲜的资料;选取易于理解的资料。
(三)拟订提纲。拟订提纲就是要以书面形式对作者的初步构思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定型化。其内容通常包括:(1)标题。(2)观点句,也叫中心论点句或主题句,概括全篇的基本观点的语句,作用是使作者牢记报告的中心之所在。(3)内容纲要,是提纲的主体部分,分条分项反映正文的构成状况。它不是观点和资料的简单罗列,而是精心设计的逻辑框架,使观点和资料在其中能居于最恰当的位置。其详略可自定。
(四)起草报告。在拟定提纲之后,便可以着手起草调查报告。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按照提纲推衍成文,还必须讲求具体的写作方法。后者除了前述格式方面的要求外,主要指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仔细推敲语言等。从表达方式的形式上看,调查报告除了文字表达以外,要更多地采用
非纯文字表达形式,即图表、数字等。从文体性质上看,调查报告是一种记叙性、说明性和议论性相结合的文体。但无论普通调查报告还是学术调查报告,都以记叙和说明为主,只是后者议论的比重更大些。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做到朴实、准确、简明、庄重、修辞。
(五)修改定稿。调查报告的写作和其他文章一样,一般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对初稿仔
细修改。修改报告须经过检查和修改两个阶段。检查的范围是格式、观点、资料、字句。检查的常用方法有三种:诵读法;冷却法;请教法。在反复检查的基础上应集中修改,最后定稿。
12.如何理解调查报告主题与调查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
答:从理论上说,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的总结,因此,调查研究的主题也就是调查报告的主题。但是实际上却并不一定如此。调查研究的主题是在调查之前根据对被调查者的了解拟定的,而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完成全部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综合之后才最终确定的。二者也许一致,但也往往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调查资料显示原来的调查主题不能成立,或者得不到足够的材料支持,就要重新确定主题。
第二,调查主题比较单一。 第三,调查主题涉及面广,搜集的材料或问题太多,不适于或难以用一篇报告表达,就需要分写几篇报告,并重新确立每一篇报告的主题。这些主题即对调查主题的分解。
第四,在调查主题涉及的所有内容中,有些表现突出,价值较大;而有些则非常一般,价值很小;还有些材料不充分,无法形成观点。这就需要对调查报告的主题作“避轻就重”的调整。
13.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答: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伦理道德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社会调查中,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都应排除研究者主观的干扰。研究者应当做到从事实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调查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具体来讲,应该做到:①从具体情况出发。从宏观层次上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从微观层次上讲就是从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去看待社会现象,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某种目的的需要去调查社
8
会现象,更不能捏造事实,或者是根据研究者的某些想象,来陈述所谓的实事。②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研究者应当注意观察,认识事物的差别和变化,把握事物所处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及时调整调查设计,在调查中将事物的发展变化反映出来。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和认识社会现象特殊性的基础上,研究者应当采取不同的形式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第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及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将科学性原则贯彻到具体的社会调查中,应当做到:①如果社会调查的范围较大,又要对总体作出认知,必须采取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严格按照科学的原则抽取样本。②如果用个案来说明观点,要考虑个案材料在总体中的代表性,在对结论论证时,必须说明选择这个个案材料的理由,不能选择其他材料的原因。③如果用定量资料可以说明观点时,要考虑尽量采用定量材料。运用定量方法时,要从定性出发,经过量化过程,返回到定性。
第三,系统性原则。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社会调查研究在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也要适应社会现象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区分析了解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应当做到:①首先要研究系统的结构要素。这是认识社会现象的基础与起点。②要对结构进行认识。结构即是要素在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组成。同样的要素会因结构的不同,组成不同性质的系统。③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④要注重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⑤要把系统作为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并且注意其层次性和顺序,从事物发展的层次与顺序中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社会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社会调查,才能真正达到发现事物本质,正确预测和提出对策的目的。社会调查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指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对实践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抽象过程。具体而言,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原则,必须防止只重现象或只重理论这两种倾向。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理论必须不断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提炼新观点,开拓新境界。
第五,伦理道德原则。伦理道德原则的贯彻,不仅可以使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还能使调查更加人性化。社会调查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主要体现在:①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在社会调查中,会涉及到被调查者是否自愿接受调查,以及调查是否会受到伤害的问题。调查者应做到被调查者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②社会调查者本身的职业操守。社会调查者在本身具备必要素质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
14.试述问卷法的实施
答:问卷调查法的实施步骤包括设计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问卷等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
设计问卷是在先期完成的选择调查课题、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等几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进入设计阶段后,需要根据前期工作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原则,认真设计问卷的问题与答案。
(一)问卷的设计 1.问题的种类。
问卷中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第二类,客观性问题。是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第三类,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观世界状况方面的问题。第四类,检验性问题。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
2.问题设计的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是指作为主体的调查者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既要从实证性、客观性的要求出发,保持“价值中立”,尽可能减少人为的主观成分的影响,以达到如实反映社会现象本来面貌的目的;同时,又要从被调查对象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人这一现实出发,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调查者主体能动作用,以便更好地用问卷区测量调查对象的行为和态度,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第二,目的性原则。是指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来进行,不能枝蔓横生。
第三,必需性原则。是指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必需的,并以够用为度。
第四,对象性原则。是指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注意被调查者的特点,从被调查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第五,自愿性原则。是指设计问题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
第六,具体性原则。是指问题的
内容具体,不抽象、笼统。
第七,单一性原则。是指问题的内容要单一。
3.问题的结构安排
即问题的排列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按问题的性质或类别来排列。第二种,按问题的复杂程度或困难程度排列。第三种,按问题的时间顺序排列。
4.问题的表达
调查者在表述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俗易懂;第二,简明扼要;第三,准确清晰;第四,客观中立;第五,非否定句式。
5.相关问题的结转 有以下几种方式:①用文字说明;②分层次排列;③用框格表示;④用线条连结。
(二)答案的设计原则
第一,简捷性原则。答案必须简洁明晰,避免冗长和夹缠不清的语句。第二,相关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与问题有相关关系,不能所答非所问。
第三,同层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属于相同层次(类别)。
第四,穷举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穷尽所有的可能。
第五,互斥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是互相排斥的。
第六,可行性原则。设计的答案必须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也愿意回答的。
(三)试用和修改
问卷设计好以后,一定要进行试调查,即请一些与今后正式被调查者同类的人进行填答问卷,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若干次修改,才能进行正式调查。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调查对象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很大。首先作为客体的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他们对问卷调查的认识和态度,都制约和影响着问卷调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其次,被调查者自身的各种特征,会使得一项问卷调查执行的难易程度和结果的有效程度大不一样。
因此,对问卷调查的对象,特别是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其间的差别。调查者要根据调查的目的、问卷的内容和难易程度,针对调查总体的不同情况,对调查对象加以认定,努力选择最适合的,较单一的社会群体。
三、问卷的分发
分发问卷有多种方式。自填式问卷或随报刊投递,或从邮局寄送,或
9
派人送发,或网上传达;代填式问卷可安排访谈员通过电话访谈或登门访谈。
四、问卷的回收
回收问卷是问卷调查的重要环节,要提高问卷回复率,首先必须做到前面提到的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课题、选择恰当的调查对象、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采取回复率较高的问卷调查方式等工作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争取知名度高、权威性大的机构支持。
第二,要尽可能通过宣传,增加调查的吸引力。
第三,要对问卷的回收进行主动的追踪。
第四,要认真研究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现象,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
在问卷的回收中,除了注意问卷的回复率以外,还必须认真审查每一份问卷的质量,把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加工工作建立在有效问卷的基础上,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15.在筛选信息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第一,必须注意文献的质量,或者说文献的信度和效度。即文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第二,要注重所选文献的代表性。从时间和内容的角度进行选取,特别注意一流出版单位编辑出版的文献和权威作者的文献。
第三,在筛选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区分文献侧层次。
16.调查报告的主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答: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交叉结构。
横式结构的特点是把报告主体横向展开成并列的若干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事物自身的多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由此及彼的横向关系。
纵式结构的特点是把报告主体纵向展开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按照顺序自然衔接。它或者以调查过程为序,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为序。这种结构多见于内容较为单一的调查报告,有利于使读者了解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从而清楚地把握其内容。
交叉结构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这种方式容量大。更利于深入问题和形成全面的结论,写法风华正茂、灵活,因此应用比较广泛。
17.怎样进行数字资料的分组? 答:对数字资料分组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第一,选择分组标志。就是分组的标准或者依据。一般做法是
按照质量、数量、空间、时间这四个指标进行分组。第二,确定分组界限。是指划分组与组之间的边际。分组界限包括组数、组距、组限、组中值等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组中值可以作为该组的代表值。第三,编制变量数列。变量即各个标志的具体数值。编制变量数列实际上就是把各数值归入适当的组内,分组完成后,就可以按照质量、数量、空间、时间这四个指标编制变量数列。
18.试述文献调查法的优缺点。 答: 优点:(1)面对的是已经存在的材料,不会发生变化(2)费用较低,效率较高(3)可以对年代久远的对象进行调查研究(4)适用于时间跨度大的纵贯剖析或趋势分析(5)成功的概率较高。
缺点:(1)许多文献的价值难以判断,质量难以把握(2)既有的文献往往不够系统、完全,无法圆满地说明问题(3)有些文献资料很难获得,往往是越有价值的文献越难收集(4)许多文献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于编录和分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