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富于含蓄之美,有许多特别的表现手法。一首诗往往有字面意义(直指)与深层意义(能指)之别,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分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分二。甚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看似截然相反。如果只读字面,而不深入剖析,就很难读懂一首诗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它的美感。通晓一些基本手法,对解读诗词有很大帮助。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一、 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写景类
1、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寓情于景(以景代情)…… 古典诗歌贵含蓄,直接抒情者少,间接抒情者多。“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最常用手法。这几种说法其实差别不大,若硬要区分,无非是“情”与“景”在诗句中“比例”多少而已。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首句直抒胸臆,次句情景交融:“春半如秋”,既是当地二月榕树落叶特有景象,使人产生错觉,也是因为诗人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意兴阑珊,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三四句寓情于景,描绘雨后花残、叶落、莺啼的景象,诗人的愁绪隐含其间,莺啼之“乱”正是心绪之“乱”的体现,照应了首句“宦情羁思”。这首诗是“景”与“情”融合的典范。
托物寄情与借景抒情的区别在于用以表达情感的媒介,前者借助一个具体的物象,而后者则是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
2、以景结情
元稹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3、以景衬情也可以归为衬托(A、以乐景衬乐情——正衬,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 B、哀景衬托哀情——正衬,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解析】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C、乐景反衬哀情——反衬
唐代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解析】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解析】上联。“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
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
咏物类
4、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寄情/托物寓理 这三种手法在咏物诗和题画诗中常见
①托物言志:把所咏之物人格化,借物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等。
例1:清?郑燮 《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歌描写出竹子扎根裂岩之中,屹立于青山之上,蔑视狂风磨击的形象,表现了竹子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刚直坚韧的品质,与诗人为人刚直不畏权贵的行为构成了相似点。实际上也是做官为人、立身行事的形象写照。
例2: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首句“垂绥饮清露”,“绥”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例3:王安石《北陂bēi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解析】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例4: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解析】 垂柳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却独居荒园无人观赏,抒发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 “嫩”.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5:咏燕【唐·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为唐代名相,曾深得唐玄宗信任,后遭李林甫排挤,这首诗字面上句句咏海燕,却是说自己出身卑微,幸运登上相位,“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以鹰隼喻政敌,说自己无意与之为敌,请他们不必妒嫉打击。诗中充满了清高之态和无可奈何之意。
例6:欧阳修《画眉鸟》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解析】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此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全诗表现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②托物寄情
托物言志注重建立物象(所咏之物)与人的精神品格之间的相似性,而托物寄情则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来表达特定情感。
咏芙蓉【南朝·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芙蓉【北宋·苏轼】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
这两首诗咏物诗吟咏对象都是芙蓉,沈约表达了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喜悦,而苏轼赞美了如芙蓉耐寒的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格。前者为托物寄情,后者为托物言志。
墨葡萄【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白鹭图【明·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两首题画诗,徐渭以“笔底明珠”喻葡萄,伤感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抛闲掷”;刘羽笔下的白鹭与年老不遇者的形象融为一体。前者托物寄情,后者托物言志。
③托物寓理:通过咏物来表达哲理。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借咏琴而表达了“万物互相依存”的哲理。宋代诗人很喜欢写这类诗作。
咏史类
5、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