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这是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4、大部分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这是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5、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按其处所的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
6、常见的引火源有:
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
7、燃烧分类:
按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按燃烧物形态,可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8、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 自燃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9、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不运动,不会发生回火现象; 预混燃烧速度快,不扩散,会发生回火现象。
10、液体燃烧的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11、液态烃类燃烧时产生橘色火焰和黑烟;醇类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
12、含有水分、粘性较大原油、重油、沥青油等有扬沸现象(沸溢和喷溅)。 发生沸溢的时间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
13、固体燃烧方式有:表面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熏烟燃烧)和动力燃烧(爆炸)五种。 14、属于蒸发燃烧的有:樟脑、萘、松香、沥青、蜡烛、硫、磷、钾、钠等。 属于表面燃烧的有:木炭、焦炭、铁、铜等。
属于分解燃烧的有: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1
属于阴燃的有:大量堆积的煤、纸张、稻草、锯末等。
15、阴燃是固体特有燃烧方式。
16、几种常见液体的闪点:
汽油 -50,煤油 38-74,酒精12,松节油 35,甲醇 11。
17、燃烧生成的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丙烯醛、氯化氢等。 两种主要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常见的有毒气体有:HCN(氢化氰)、NH3(氨气)、HCI(氯化氢)、SO2、CO、NO2 等。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1、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2、火灾的分类:
按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可分为A、B、C、D、E、F类火灾;
按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火灾。
3、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
4、特别重大火灾:30人及以上死亡,或100人及以上重伤,可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及以上;
重大火灾:10人及10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及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财产损失5千万及5千万以上1亿元以下;
较大火灾:3人及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及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千万及1千万以上5千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一般火灾: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1千万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5、火灾的危害性:
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6、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玩火,放火,雷击。
7、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8、火灾发生过程中,通风孔洞面积越大,对流越快;通风孔洞位置越高,对流越快。
9、烟气的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的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水平流动速度较慢,在火灾初期为0.1-0.3米每秒,中
2
期为0.5-0.8米每秒;垂直方向速度较快,一般为1-5米每秒。
10、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烟卤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火风压)等。
11、烟气流动的方向是火热蔓延的一个主方向; 烟卤效应是烟气垂直蔓延的主要因素。
12、火灾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
13、初期增长阶段从出现明火算起; 充分发展阶段以轰燃的发生为标志;
室内温度降至峰值的80%时起,火灾进入衰减阶段。
14、当室内温度达到400-600度时,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间状态,称之为轰燃。
15、灭火的基本方法:
冷却灭火、窒息灭火、隔离灭火和化学抑制灭火。
16、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 当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
17、化学抑制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 化学抑制法对有焰燃烧效果好,对深位燃烧效果差。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1、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叫爆炸。
2、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常见的是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3、化学爆炸可分为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
4、气体爆炸可分为混合气体爆炸和气体单分解爆炸。
5、能使单一气体产生爆炸的最低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
6、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粉尘本身是可燃的;
粉尘悬浮空气中,并其浓度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火源。
7、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粉尘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颗粒尺寸,颗粒越小,爆炸危险性越大; 粉尘浓度;
3
环境条件,如含水量,温度,压力等; 可燃气体和惰性气体含量; 其他。
8、粉尘爆炸的特点:
粉尘爆炸压力上升和下降速度慢,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 往往会产生二次或多次爆炸;
爆炸所需的点火能大,引爆时间长。
9、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所含粉尘的质量(g/m3)表示。
10、爆炸极限是指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 爆炸上限是指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 爆炸下限是指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 爆炸范围是指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的间隔。
11、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助燃物条件; 火源能量; 初始压力; 初温; 惰性气体。
12、干燥的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13、常见气体的爆炸范围:
氢气:4-75,乙炔:2.5-82,甲烷:5-15,乙烷:3-12.45。
14、常见粉尘的爆炸下限:
镁:20, 铝:35-40, 镁铝合金:50, 铁:120, 煤:35-45。
15、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大于或等于10%的,可选用任一型防爆电气设备。
16、爆炸混合物中可燃物浓度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压力最多;当浓度超过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和压力随可燃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17、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爆炸介质和引燃能源。 18、常见爆炸的引火源:
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明火(化学火源)。
19、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爆炸混合物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用毫焦(mJ)表示。
20、引起爆炸的常见原因:
4
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等、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1、易燃易爆危险品是指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爆炸品的主要危险性有爆炸性和敏感性。
3、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
4、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度,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13%,或者爆炸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的气体。
5、易燃气体分类二级; 易燃固体分为二级; 易燃液体分为三级。
6、易燃气体Ⅰ级:爆炸下限小于10%,或爆炸范围大于等于12个百分点;
易燃气体Ⅱ级:爆炸小于13%且大于等于10%,并且爆炸范围小于12个百分点。
7、易燃液体Ⅰ级:初沸点小于等于35度;
易燃液体Ⅱ级:闪点小于23度,且初沸点大于35度; 易燃液体Ⅲ级:闪点大于等于23度且小于60度。
8、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 易燃易爆性; 扩散性;
可缩性和膨胀性; 带电性;
腐蚀性和毒害性。
9、简单成分的气体比复杂成分的气体燃烧快,危险性大; 价键不饱和的气体比价键饱和的气体火灾危险性大; 气体比液体、固体易燃且燃速快。
10、氢容易使金属容器发生“氢脆”。
11、易燃液体是指闭杯法试验闪点不高于60度,或开杯法试验闪点不高于65.6度的液体。
12、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易燃易爆性; 受热膨胀性; 流动性; 带电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