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2.“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
B.宗法等级趋于崩解 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3.《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宗族伦理观念 B.“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
4.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5.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罪犯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6.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7.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8.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 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9.中国古代在国家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汉朝中出现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10.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B.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C.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D.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11.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其主张是( ) A.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 B.回归儒学本源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D.宣传“三教合一”
12.“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13.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 )
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 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C.具有典型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
14.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15.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其主张是( ) A.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 B.回归儒学本源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D.宣传“三教合一”
16.“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以上主张( )
A.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C.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成为南宋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17.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1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19.(2017·三明二模,27)《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这表明徐光启( )
A.强调精耕细作 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 C.重视经世致用 D.致力于西学东渐
20.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 )
A.维护专制 B.冲击理学 C.服务市民 D.突出人性
二、非选择题
21.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泰州学派开创大师王艮)、龙溪(王畿,他创立了浙中学派)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江右王学,是王学派别)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颜钧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何心隐是颜钧的弟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序》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该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