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
到宽松的过程。
4.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知道几种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要的农业工具和主要的水利工程。 2.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认识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3.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培养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情怀。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其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
(1)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1
(2)技术: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品种: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知识点拨]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易混易错]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集体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产生。 3.特点
(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 (2)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自给自足。 4.评价
(1)地位:属于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进步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3)局限性: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徭役,加上自然灾害,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特别提示]
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2.自然经济不等同于小农经济
(1)自然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应;(2)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思维点拨]
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主题一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 1.刀耕火种
史料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