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课程标准: 2—1 2—2 2—3 2—4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一道难解的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加大──围湖垦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洪水灾害”的关系链。直观地展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重矛盾(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酸雨等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发展”这个当代社会的主题下,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却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目前,尽管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还在持续增长。人口问题的表现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在增长过快(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传统观念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少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在人口增长缓慢(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社会负担、整体竞争力下降)。适度的人口增长才不会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
3.资源出现短缺:自然资源指的是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水等)和非可再生资源(煤、石油、矿产资源等)。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不断的获取自然资源。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繁殖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短缺(城市缺水、耕地紧张等)。资源的短缺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4.失去平衡的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史前通过数据和实例,了解和说明现阶段世界与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和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他们的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了解我国解决PRED问题的宏观对策与具体措施,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知道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自身和各方面的努力
时代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自然灾害;农业社会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
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工业社会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三废”污染。环境问题关乎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城市垃圾污染、温室效应等)。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5.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这一特点对自然、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压力大、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学技术的提高)
6.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很少(分布不均衡、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等)。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等),资源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步伐。
7.环境亮起“黄牌”: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也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人与环境关系日趋紧张)。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和“三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8.“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提高人口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9.应对资源危机:“开源”和“节流”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自西向东、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立法保护(《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行动——树立资源危机、节约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积极尝试生活小发明;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木筷、塑料制品,分类回收垃圾,拒食野生动植物、一水多用等)。
10.重建我们的家园: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内容),具体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地区,开展大规模防护林工程建设。如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治荒漠化,大力开展治沙工作,创造了生物固沙等成功治沙经验。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环境污染治理:治理水、大气污染等;制定和颁布环保法律(《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行动——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培养环保责任意识,学会依法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环境卫士如爱护花草树木、以乘公交车为荣、不焚烧废弃物等) 1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了协调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基本国策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1. 人权的足迹:在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后的
几个世纪以来,各国为争取人权而斗争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写入“天赋人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天赋人权”第一次进入了国家根本大法;1948年联大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人享有充分的人权任重而道远。 2.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人权事业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时期,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发展的里程表明: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兴衰。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3. 人权,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非法剥夺或转让的权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这
些权利,无论其在民族、种族、年龄、性别、职业、语言、宗教、政治见解、社会出身、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等方面有何差异。人权可以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国家对人权负有尊重、保护和促进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课 人民当家作主
4. 国家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根据宪法
和法律,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产生各级行政机关(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 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一般把国家机关称为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民主决策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为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