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肩凝症 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2个专业 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 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 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 典型的“扛肩”现象。
(4) 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2个专业 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 )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 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 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 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i
肩前、后方,肩峰下,
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 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 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 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 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 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 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 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 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 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 疾病分期: 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 军医出版社,1995年)
1. 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 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 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 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 常生活。
3. 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 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风寒湿痹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 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 弦紧。
2?血瘀气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 暗或有
2
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 气血亏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 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 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 曲池、阴陵泉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
1、 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 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 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 分钟。
2、 电针刺激:选用华佗牌 SDZ- H电子针疗仪。得气后 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 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
2Hz/100Hz )、
强度5 i2mA (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 分钟。
3、 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 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 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罐 罐10-15分钟。
4、 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 1-3个,用香丹注射液, 注射
1-2只,留
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