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有关冲动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
一、 基本信息
姚XX: 1985年6月生,24岁,重庆市开县人,文化程度小学,08年10 月11日因寻衅滋事被处劳动教养一年,11月26日来所。2次前科,一次盗窃, 一次寻衅滋事。有色弱,右手时常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颤抖,无法控制,几分钟后 症状自行消失。性格十分冲动易怒,入所第一个月无故与人发生争执并打架2次。
就此事的发生,主管干警结合其前两次打架的情况, 对他再次进行了教育疏 导。这次他在谈话中流露了自己主要是因为家里的矛盾未得到缓解、
并且无法面
对自己9个月剩余劳教期的现实,心情烦躁而想找地方发泄的情绪。之后, 中队 根据其心理测试情况,结合他的实际情况,建议他寻求心理咨询。
二、 主诉
(一) 、来访者咨询的主要问题
姚XX来所服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两次打架,情绪极不稳定,暴力倾向明 显,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姚XX听取了中队主管干警的建议, 主动要求心理咨询 室提供帮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改善目前的焦虑状况, 与其他学员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希望能改变自己喜欢用拳头说话的习惯。
(二)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主述摘要:
咨:你有两次前科,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分别是多久?
谭:我第一次吃官司是盗窃,8个月徒刑,第二次是打架,4个月徒刑,这 次又是因为打架进来。
咨:你来队多久了,打了几次架?为什么打架呢? 谭:来了一个月,打了两次架,他们太欺负人了。 咨:现在呢?你以前也是这样吗?
谭:现在跟老学员在一起的时间长了, 关系稍微好一点。另外在外面我和朋 友也是这样,很难交得到朋友,两句话不对,突然觉得自己就像少了跟筋,就要 打人,打了以后很后悔。以前有一次就是为了争一个网吧的凳子, 莫名其妙了就 打了朋友,后面朋友到医院缝针,他主动问我为什么打他,我就说我也不知道。 谁对我不好,我就加倍还给他,我不管有什么结果,做了就不去想结果,想结果 就不去做。进来少教所我偷偷哭过,夜里蒙着被子哭,不敢让其他组员听见,觉 得很伤心,觉得自己活得窝囊。有时心里就想死掉
算数。
咨:你除了前面你说的情况,还有什么比较明显的情况吗?
谭:最近几年开始经常右手会莫名其妙地 发抖,根本控制不了。抖一阵自己 就好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
谭:我讲的这些事不要和我们中队的队长说,我和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三、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一) 、卡特尔16PF测试结果
姚XX在刚到未成年人劳教所服教时,和其他劳教人员一起参加了卡特尔 16PF量表的测试。该学员稳定性得 4分,临近低值区域,说明冲动且不稳定;
聪慧性仅2分,说明其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世故性低(3分), 说明他想问题、做事情简单,缺乏灵活性,欠考虑,不计后果;持强性高(8分), 说明爱逞强,易冲动;自律性低(4分),直接表现为自控能力差;独立性低(3 分),说明独立判断能力低,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别人的唆使。 (二) 、对卡特尔16PF测量数据分析:
1、 姚XX人格中,有冲动、易怒、爱逞强、情绪不稳定的特点。 数据结果结合起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姚XX的人格特点是:爱逞强,
易冲
动,遇事欠考虑,独立判断力低,自我控制力差。加之其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 受社会规范和道德感约束的程度不高。
以上所有的都能反应出他来所后连续发生打架违纪事件的原由,
作为一名新
收劳教人员姚XX考虑问题非常简单, 一旦被人欺负(有时是他自己认为)就要 报复,不能报复就攻击自己发泄。
2、 姚XX 目前环境适应不良。
Q4得了 8分,0得了 10分,都是相对的高分,说明其目前有精神高度紧张、 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出他对目前环境强烈的不适应。也能反映出是长期的一种 应对应激的反应。
四、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一)、暴力行为的后天习得一一形成人格障碍
在咨询中我们了解到,姚XX具有比较明显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的倾向 经常有不可控制的攻击行为,事发时不可控,事后明显后悔,有很长时间了,几
乎伴随其整个成长过程。根据艾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儿童通过观察
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 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为 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家庭成员强化的攻击行为是行 为建模的最主要的来源,他报告儿童在与他人相处时使用他们父母使用的同样的 攻击性策略。”因此,姚
XX童年时所遭遇和目睹的家庭暴力对其产生了深刻影 响。加之后来,他以自己的暴力行
为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的中止了父亲的暴力, 这
强化了他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认为暴力行为是自我保护和解决矛 盾的唯一方式。这种错误的认知误导他的行为,使他一次次的采取冲动的攻击性 行为。
另外,姚XX性格容易冲动,文化水平不高,思维较为简单,言语行为过于 直接坦率,容忍力极小,无法忍受别人对其言语真实性的置疑, 不善与人协调相 处,自控力较弱。这些因素也都间接导致他常常做出攻击性言行。
(二) 、目前焦虑情绪的产生
姚XX的劳动教养剩余期限还有 9个月(四分之三)的时间,他感觉服教期 过于漫长,经常一个人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劳教场所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紧 张的人际关系更加重了他的焦虑情绪。
目前应该帮助他正视现实,面对现实。 (三) 、有主动求助的愿望
该学员对冲动、暴力的后果有认识,只是不愿意承认,在这一点上较为顽固。 由于一时冲动带给其的困境不止一次,内心深处是后悔的,但表面上不肯流露。 只有在提到其伤害姐姐和朋友的行为时, 表露出了较强的悔意,自述曾试图控制 冲动行为,但一旦事发就难以自制。
愿意向心理咨询人员讲述偷偷哭泣的事, 也表示愿意再次咨询,说明其有沟 通和遏止冲动的需要。与心理咨询人员的信任正逐步增强,谈话逐步涉及到一些 隐私的问题。如第一次咨询时仅说与父亲关系一般,第二次咨询就愿意说出以前 父亲的家庭暴力行为。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目的:达成共识的心理咨询目标 来访者主述摘要:
咨:你有两次前科,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分别是多久?
谭:我第一次吃官司是盗窃,8个月徒刑,第二次是打架,4个月徒刑,这 次又是因
为打架进来。
咨:你来队多久了,打了几次架?为什么打架呢? 谭:来了一个月,打了两次架,他们太欺负人了。 咨:现在呢?你以前也是这样吗?
谭:现在跟老学员在一起的时间长了, 关系稍微好一点。另外在外面我和朋 友也是这样,很难交得到朋友,两句话不对,突然觉得自己就像少了跟筋,就要 打人,打了以后很后悔。以前有一次就是为了争一个网吧的凳子, 莫名其妙了就 打了朋友,后面朋友到医院缝针,他主动问我为什么打他,我就说我也不知道。 谁对我不好,我就加倍还给他,我不管有什么结果,做了就不去想结果,想结果 就不去做。进来少教所我偷偷哭过,夜里蒙着被子哭,不敢让其他组员听见,觉 得很伤心,觉得自己活得窝囊。有时心里就想死掉算数。
咨:你除了前面你说的情况,还有什么比较明显的情况吗?
谭:最近几年开始经常右手会莫名其妙地 发抖,根本控制不了。抖一阵自己 就好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
谭:我讲的这些事不要和我们中队的队长说,我和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二)第二、三次咨询
目的:分析其咨询目标问题,引导其正确认识面对自己的问题,鼓励他解决 问题的勇气。
咨询对话摘要:
谭:“家里爸爸、妈妈,有个姐姐,从小父母看见我就没办法。从我记事起, 爸爸就一直打我妈妈,还打我姐姐。我到了 7、8岁以后经常打我,我很恨他。 有一次他又打我姐姐,我火了,就拿刀追我爸爸砍,后来被我二叔打了一个耳光 制止了。那以后父亲很少打我了。 ”
谭:“有一次和我姐姐吵架,一下就控制不住自己,拿着刀追着她砍,这件 事之后我就离开家了。很少和家里打电话, 一年最多一次。虽然父亲现在年龄大 了,也改了很多,家里比以前关系好多了,但我还是不想和他多说话。妈妈和我 感情很深,这次打电话回家,她听到我声音就哭了。我觉得很难过,不愿再打电 话回去,因为一打电话她就会哭。”
咨:“你对父亲当年打你和家人的暴力举动能否接受呢?” 谭:“直到现在还不能接受,不明白他为什么老是爱打人。”
咨:(点点头,重复他的话)“对他的暴力行为到现在你自己还是不能接受。”
咨:(继续追问)“那你自己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与你父亲一致, 自己能否接受?”
谭沉默了一段时间后,他表示自己没有这样想过,肯定是不能接受。
这一点你
咨:“你父亲年龄现在也大了, 一旦父亲不在了就再也看不到了。 到了那时, 你会不会后悔?”
谭:沉默了一下,点头。
咨:针对他存在的问题,对他提出“情绪管理”的建议,要求他尝试在动怒 打人之前,强迫自己把双手放松,深呼吸,并心中默数“ (三)第四次咨询
收集有关情绪控制情况的反馈 来访者主述摘要:
谭:“自己回头想想,父亲好多次打我都是因为我不听话,做了错事。队长 这个礼拜又专门安排我打家里电话,这次我硬着头皮打了,妈妈又哭了,
我心里
1 —10”。
很不是滋味,现在想回家看看妈妈和姐姐。 爸爸也和我说了两句话,但我还是觉 得没什么话和他说。现在我一遇到事情就想起你对我说的话,我把2个拳头放松, 深呼吸,然后数数,好几次我没有数到十,但是我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好点了。
咨:对其进行鼓励,希望他能够继续坚持做有关“情绪管理”的努力。
”
六、 心理干预的实施:
二点建议:
1、 在想动手打人的时候,学会冷静,首先要努力克制住自己的一切行动, 做深呼吸,从一默念到十之后再行动
2、 姐姐和家人应该不会责怪你当年的冲动,你也要学会原谅父亲当年的粗 暴,理解母亲思念的心情,要尝试和家里进行联系,每半个月要联系一次。
七、 心理干预的反馈
经过3周左右的咨询,姚xx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能够与家中保持电话联 系,对剩余的劳教期表示“想通了” 。动手打人的现象明显减少,与其他劳教人 员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
八、总结
本次咨询的不足之处: 由于对认知疗法和情绪疗法等实践较少,加上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