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大同》

研习与思考

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原文见为“教师备课资料光盘”部分)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2.《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2.乡土本色 六、研习与思考

1.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略。

七、练习

3.简答题

(1) 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3.萧萧 3.简答题

(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 答案要点:自由、妇权、新生事物。

(2)萧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传统妇女的老路。

八、研习与思考

1. 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4惊梦 3.简答题

(1) 简要评析杜丽娘的性格。

答: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定”相抗争的典型。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使杜丽娘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杜丽娘冲破精神枷锁,追求“天然之情”,寻求对人的承认与尊重的行为,具有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也使这一形象显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

(2)举例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A.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杜丽娘的梳妆打扮突出她的美丽风姿,显示她爱美的天性;扫兴而归则突出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B.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反衬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景物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饱含着杜丽娘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看到满园春色空对断井颓垣,烘托出自己美丽容颜徒对四壁的无奈和愁苦等等。C. 通过直接倾诉和间

接虚写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是直接倾诉杜丽娘的烦闷和哀怨,人立小院、懒于女工的情景则是间接虚写人物内心的愁苦。

八、研习与思考

1.杜丽娘极尽千娇百媚之容、柔情似水之态,文中是怎样描写与突显这一点的? 答:直接描写外貌,与古代美人作比,与满园春色相映,写她娇弱的动作、细腻的心理。

2.细细吟诵开场[步步娇]和[醉扶归]两段曲文,体味词句的优美是怎样与表现人物结合起来的。

答:描写内容的美与用词措辞的美相结合,并运用了押韵、配律、字音平仄相间等修辞手法。

3.课外观摩昆曲《牡丹亭·惊梦》一折,体会真实的戏剧表演和文学剧本之间存在的差异。

答:重在让学生体会昆曲演出的美感。不同的演员在表现技术与侧重点上有高低,教师可作点指导,使学生体会传记的戏剧艺术样式的高雅美质。 5 敬告青年 3.简答题 请简要列举陈独秀提出的青年人六项标准。

答: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八、研习与思考

1.反复阅读,感受作品文辞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答:(1)舍弃讨论,“不由分说”,直接进入话题的核心;(2)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情绪激昂地直接呼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2.从我们青年人的角度,谈谈读了本文的体会。 答:可以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现实进行思考。

6.老子五章 七、练习

3.简答题

(1)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老子善于譬喻论证,如将“上善”比作水,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对比等,《老子》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象

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

八、研习与思考

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 “一” “二” “三” 万物 “有”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孔子的“道”: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

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7 大自然在反抗 3.简答题

1.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答案:参见“课文分析”。

2.为什么说昆虫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斗争中的同盟军? 答案:根据文中介绍的昆虫生活特点来回答。

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杀虫剂污染,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人们制定了一个计划,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控制作用,并把杀虫剂的使

用压缩到最低程度。

八、研习与思考

1. 指出卡逊文中谈到的,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

成的后果。

答: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第二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其造成的后果,课文有明确的说明,请参考选文的6—8自然段。 2. 思考作品中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所阐扬的人文精神。

答:请参考选文以“捕食者——”起头的自然段及以“习性更加奇特的是寄生性昆虫”起头的自然段。

3. 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卡逊在书中阐扬了一种怎样的人文精神? 答:本题可灵活处理,“作者资料”、“文本资料”及“延展资料”的文献都有分

析和论述,请参考。

8 西铭 3.简答题 简述《正蒙》在儒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正蒙》是张载的主要作品,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西铭》中所体现的道德理想新建构基本解决了宋以前儒者所面临的理论困难。 4.翻译

(1)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答: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也充塞、构成了我的身体;气在天地之间的流行化运的秉性也是我的天性。

(2)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答: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

八、研习与思考

1.说说《易经》与《孟子》对《西铭》的影响。 答:(1)乾称父、坤称母,以《易经》中的乾坤思想建构宇宙观念,以人类为天地宇宙之子,生命的过程顺从于天地的变化规律。这个宇宙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以人为宇宙大化中的一分子;

(2)《盂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从注释中找出张载引用《孟子》的字句。可以集中地发现,他的人性论、存心养性,知天知命的观念都受到孟子影响。其中涉及到人如何了解自性,完成天赋予人的道德使命,完成人的生命价值等问题,包涵了信仰与宗教的情绪。

2.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结合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等观念,讨论《西铭》一文的美学价值。

答:孟子这段话,表现了—个道德主体体验出的一种层层递进的精神境界。由善而真(信)而美而全(人),再进为圣与神,主体与宇宙合为—体。在《西铭》中,我们也发现张载与孟子—样,皆能以主体的道德生命为基础,来不断深入地体验弥漫于整个宇宙的精神境界。其体为宇宙之塞,其性为大地之帅,民为同胞,物为所与,这种与天地宇宙共为一体的精神,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人焉”(《尽心上》)的境界。

9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简答题

(1)课文中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2)丁教授认为古代“格物致知”思想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七、研习与思考

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大学》倡导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其真正意义被埋没了?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何在?

答:请参考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延展资料”中的《朱熹格物致知论》(任守愈)和《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蒙培元)两篇文章可作深入分析时的参考。

2.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答:请参考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

3. 讨论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及其弊病。

答:请参考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延展资料”中的《丁肇中谈家庭教育》一文也可作为参考。“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

10春江花月夜 3.翻译题

请翻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答案见译文) 4.简答题

请简要介绍一下本文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1)以月为中心,月亮的意象几乎贯穿全篇。

(2)春、江、花、夜皆为陪衬。

八、研习与思考

1.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究竟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美誉?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答:(1)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2)生前的名利和身后的名声不尽一致;(3)应注重自身质的提高,不应过于追名逐利;(4)即使是数量很多的作家,真正为人传诵的作品也是不多的。 11 李白诗二首 1.作品概述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有对封建权贵的轻蔑的鲜明表现,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有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他的诗风豪迈瑰丽,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是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作品。

八、练习:

4.简答题

分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的艺术特色。

(参见课文讲解部分)

九、研习与思考

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

12秋兴八首 三、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 杜甫大量的诗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杜甫善于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主题,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爱憎感情。

3.简答题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

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

答:目的有二:(1)突出描写的对象:香稻、碧梧;(2)协调诗歌格律,按照格律,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3《无题》二首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前人评他是“深情绵邈”、“包蕴密致”、“寄托深而措辞婉”、沉博艳丽”,等等。大致而言,他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用典精切、格律严整的特点。具体说其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 2)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 3)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

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

七、研习与思考

1. 有学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看作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请以第一首为例说说诗中情与景的描写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诗歌由星辰、夜风到画楼、桂堂,由春酒、蜡灯到走马、兰台,由实有之景物到虚拟的期盼,诗意随着诗人心绪和想象的转移而转移,不完全按照时空的顺序先后排列。

2.李商隐的《无题》诗向以诗意朦胧著称,清人冯浩玉便说过:“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见《玉谿生诗集笺注》)再阅读若干首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诗歌,试阐发其中寄托的主题,然后以“解读李商隐‘无题’诗”为题写一篇短论。

答:对于“无题”诗的主题,是写男女之情还是寄托自己身世感慨,或者其他种种,我们认为因为各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难以也不必指实,主要应抓住“无题”诗所寄托的“浓厚的感伤”和“朦胧的意境”所构成的美,体会诗人内心的主观情情愫是怎样通过幽眇的诗境和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3.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爱情有多种表现方式,试以李商隐的《无题》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比较,说说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抓住《长恨歌》重具体事实,重实景实情的表现,《无题》则偏于虚无缥渺,隐约朦胧即可,是我国传流诗歌的两种抒情方式。

14鹊踏枝 冯延已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 3.简答题

词中哪一句刻画出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答: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八、研习与思考

1.试体会《鹊踏枝》由“花前”到“青芜”、“堤上柳”,由“病酒”到“独立小桥”、“平林新月”,词人是怎样表现时光的流逝的?在岁月流逝中,词人又怎样表现了心中的愁思?

答:以景物描写的不断转移和词人行动路线的不断移动的双重线索表现时光流逝。词人心中的愁思在景物的描写和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增强,是词人内心的感情外化到自然景物上,同时由景物的观赏又增强了词人内心的感情。

2.《鹊踏枝》中“独立”一句描摹了词人的形象,清人陈廷焯竟叹此为“仙境!梦境!断非凡笔也”。试分析这首词中的词人形象。

答:突出:愁眉不展,朱颜瘦,略带酒意的旧式文人形象。可参照评析部分。

15破阵子 1、前期诗词:

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 2、后期诗词:

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3、李煜诗词的成就: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

16八声甘州 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大力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由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柳永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另外,在题材取向上柳永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重在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3. 翻译题

①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答案: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②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答案: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地愁思凝重。 4. 简答题

简要分析《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案:《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

它描写了羁旅行役之苦,抒发了词人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八声甘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其一,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

其二,采用细腻的白描,委婉地抒情。

其三, 为对方设想的写法,虚实结合,富于曲折变化。 其四,语言质朴,纯朴流畅。

七、研习与思考

1.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答:情景的交融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词人对景的有选择的采入,如“暮雨”、“霜风”、“残照”等;

(2)词人在描景时有意选择主观性的词语:如“潇潇”、“清秋”、“冷落”、“衰”、“减”、“休”等;

(3)词人对景物采用一些特有的描写手段,如拟人,“无语”等。

2. 柳词善用虚字,使词意一气贯注。这首词中便用了“对”、“渐”、“望”、“叹”、“误”等一串去声字,请问它们在表现力度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仄声字相对于平声字而言,节奏短促,有力度,在舒缓的语流中造成停顿,以引起思索,渲染气氛。这首词作中冷情、凄凉的悲伤情调正是通过这些词贯通起来,通过汉字声调的作用加深了感情在读者心中的份量。

17祭石曼卿文 3.简答题

简要介绍一下《祭石曼卿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答案要点:反复咏叹;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法。

八、研习与思考

1. 本文主体部分由三句“呜呼曼卿”提起,每一句之后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追思亡友石曼卿的?

答:参课本上的评析第二段。目的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结构框架。

2. 清人林云铭感叹《祭石曼卿文》“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见《古文析义》)。由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抒情方式。

答:参课文上的评析第三段。(1)直接抒发与托物寓情相结合;(2)情景交融,尤其是第三段;(3)所用词藻色泽灰暗,给人悲冷的气息。

18 赤壁赋 3.翻译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答案:江水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八、研习与思考

1.《前赤壁賦》向以情景兼备著称,文中写景的是哪些语句?这样的景色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在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

答:写景主要集中在第一段,从中表现出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2. 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比较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主题思想、感情抒发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答:主题:《前》通过赤壁秋夜泛舟的情景和主客间的对活描写,表达了作者陷入现实人生的苦闷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后》通过赤壁冬夜凄凉景色和对道士化鹤的奇特梦境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人生中的苦闷和挣扎,以及企图超尘绝俗的思想,比《前》带有更多消沉情绪和虚无色彩。

结构:《前》以写景贯串全篇,舒卷自如,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与起伏变化。 《后》以叙事写景为主,叙述了游赤壁前的活动和准备,后描写赤壁夜景,最后以梦结尾。

表达:《前》、《后》均洋溢着诗情画意,用词生动优美,出神入化。而《前》波澜起伏,简洁和谐,意趣横生,更胜一筹。

19 醉花阴 她前期词章,多为描写闺中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李清照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感时伤世,怀旧思乡,文风沉郁凄怆。李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描写细腻的感情变化,平淡而通俗的语言蕴含丰富雅趣和清新的意境。 3. 名词解释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

度入音律”,“倜傥有丈夫气”。

4. 简答题

1) 李清照词论的核心是什么?

李清照的《词论》可能作于她的青年时期,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曾引录,这是一篇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传统词派的论文。文中不仅评论了许多作家词作风格的异同及其创作的得失,而且特别强调词的文辞和音乐的关系,指出词当属于诗文之外的“别是一家”。它的主要特点是既要铺叙又要典重;既有情致又要故实,高雅、流畅、轻灵,严守声律。词“别是一家”的理论,直接影响了李清照词的内容和风格。

2) 李清照的生活及词的创作以何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词的创作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可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生活富足而美满,即使丈夫赵明诚不时宦游外出,不免寂寞、孤独,也仍不离愉悦、充实的氛围,思想感情比较

单纯澄净。因而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不少作品表现了年轻女性的天真活泼,即使写相思离别也真挚缠绵,朴素深刻,显示出一种极细腻的儿女柔情。后期她经历了国亡、家破、夫死的惨痛打击,过着长期流落江南的动荡生活,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以至凄切。因此,她在词里诉说着迭遭丧乱、受尽磨难的凄惨心情,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她的家国之恨乡关之思。 5. 论述题

1) 试论述李清照词作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的创作以靖康之难,分为前、后俩个时期。前期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描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意境清俊疏朗,风格轻倩绰约、自然妩媚。

李清照后期的词虽因家国之痛,表现了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后的悲愁,但总的说来,题材还不够广阔,主要还是离情、闺怨、写景、咏物。她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限制了她的创作。论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2)既保持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的本色,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以个人身世位内涵的艺术格调。

(3)温婉中含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李

八、研习与思考

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见江淹《别赋》)《醉花阴》化用此句而轻婉细腻过之。试分析令词人销魂的触发点是什么。

答:触发点正在于同人丈夫去世所带来了孤寂的生活、凄谅的心情。“生离死别”是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主题,历代均有名篇佳制。

2. 李词擅长炼字,如“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历来为识词者所惊叹。李清照另有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比较这两个“瘦”字在表 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瘦”字是李词重视炼字的结果,用得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醉花阴》中“瘦”是真实的形容,将人与菊花同向比喻,从而得出人更瘦,这是就词人内心主观情愫而言的;《如梦令》中“瘦”则是纯粹的内心感观效果,是反向衬托,一肥更显一瘦。

20 临安春雨初霁 因此,陆诗中既现实主义的特点,又运用浪漫主义的技巧,将两种诗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 翻译题

请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译成现代文。

译文: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4. 简答题

简要回答“小楼”这一意象表现了陆游何种思想情感?

“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场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如李煜的《虞美人》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

家仇的伤感抒发的淋漓尽致。陆游也是如此,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正是惆怅所至,抒发自己的落寞情怀。

八、研习与思考

1. 清人贺裳评价陆游诗歌曰:“一诗中必有一联致语,如雨中草色,葱翠欲滴。间出新脆之句,犹十月海棠,枯条特发数蕊,妖艳撩人。亦时为激昂磊落之言,颇有祢衡塌地来前,嵇康扬锤不辍之态。”(见《载酒园诗话》)请结合《临安春雨初霁》说说贺评是否切当。

答:贺裳三句话分别针对诗歌的领联、颈联、尾联而发, 贺氏用比喻的方式道出了他读陆游诗歌的体会,抓住的是每一联最为突出的特色。其实每一联的内容和内含的感情并不如此单一。

2. 阅读陆游《游山西村》诗,并结合《临安春雨初霁》的学习体会,为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字。

答:《游山西村》描写了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体者对和平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临安春雨》则将北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的生活与京华红尘的厌倦作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闲情逸致的追求。

21摸鱼儿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贺新郎》、《菩萨蛮》、《破阵子》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摸鱼儿》、《贺新郎》、《鹧鸪天》、《永遇乐》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西江月》、《玉楼春》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青玉案》等,写得含蓄蕴藉,言短意长。

3.简答题

(1) 简述《摸鱼儿》中主要用了哪个典故?

答案:陈皇后为了博得武帝宠幸,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典故。 (2) 试析“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

答案:影射那些暂时得势、以谄媚进谗为务的小人,警告他们终将化为历史的尘土。

八、研习与思考

1. “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 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在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2. 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

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恒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见《莲子居词话》)试举苏轼、辛弃疾两家的词作为例加以说明。 答:抓住以下三点:

(1)苏词清旷放逸,富于文人雅士之美;辛词雄豪悲慨,别具英雄侠客之风。 (2)苏词的豪放在气势的宏伟,意蕴的丰赡;辛词的豪放则在于多宏大内容,多生活悲慨。

(3)苏词天趣独到,无迹可寻;辛词则手法多样,可作具体落实。 22《论语》十二章 3.翻译题

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答案: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4.简答题

简要说明课文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答案:《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己之学”,追求自我完善。

七、研习与思考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见《论语新解》)

23文学与人生 七、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哪位作家不是拉美作家?( )

A.加西亚?马尔克斯 B.胡利奥· 科塔萨尔 C.卡勒德·胡赛尼 D.巴尔加斯·略萨 答案:C

八、研习与思考

1.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对文学的作用的理解。 答: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文学的作用的? 答: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文学的作用:

(1)文学有助整合文化、理解人类、创造生活; (2)文学对促进社会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3)文学是推动社会进步、民主、平等的重要保障。

3.本文在论述观点时,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能否结合这些事例所说明的观点,将其中的一两个换成你所熟悉的另外的例子?

答:本文论证严密,论据充分。同学们可自由选择其中的论据进行替换。比如,本

文提到,我们一说起“博尔赫斯式”,就立刻疏远了平庸和理性的现实,进入了一个幻想、严谨和优美的精神状态,而提到卡夫卡和乔治?奥威尔,则会令人想到独裁、专政及其带来的压迫、焦虑和荒谬。同样,我们提到李白的诗,就能想到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提到杜甫的诗,则能感受到沉郁顿挫、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

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

1.《大同》研习与思考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原文见为“教师备课资料光盘”部分)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n42d28fg228mwx1483k6i8ss1c8w101bf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