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语文课堂教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和扎实的学识。但当代的中小学生珍视友情乃至渴望爱情,却往往忽视了人类最原始也最高尚的亲情,对亲情的抒写赞叹显得空洞肤浅甚至虚假。在看似平凡的生活里,涌动着多少真情!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牵扯着多少家人深情关注的目光啊!被浓情蜜意包裹着的学生不可以这样漠视亲人的关爱!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体验血浓于水的刻骨铭心呢?我尝试进行语文专题性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感悟亲情”的系列活动中,用思考的心情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
一、指导综合实践,唤醒亲情世界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学生没有亲历,但在他们的生活中,相近的情景,类似的画面,其实并不少见,只要教师及时唤醒,并巧妙地与文本建立联系,学生就能将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现实,投身生活。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该让学生学以致
用,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构建人文精神世界。当然,人文精神所期待的并不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学了《游子吟》这首古诗后,学生对母亲的恩情停留于理性的认识。补充阅读了《血浓于水》(外国作品)、老舍的《小麻雀》、冰心的《红莲》、学生习作《母亲下岗后》,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及至讲述了《乌鸦反哺》等故事后,学生若有所思、自我反省:动物尚且有知恩图报、奉养父母的“义举”,何况人呢?此时学生的心弦被拨动,发出了各自独特的声响;心海荡起了感恩的涟漪,心田长出爱的嫩芽。此时,我引导他们悄悄观察并用心记录家人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在此基础上,请家长配合,和孩子置换家庭角色,让学生来次“小鬼当家”。让他们体验操持家务的辛劳,感受生活的艰辛、生存的压力。最后利用双休日,以自己最拿手的方式,给父母一份惊喜,并记下活动过程及感受,最后参与评比。这下学生可带劲了,绞尽脑汁想妙招:有的动手制作康乃馨,有的全家合作编家庭小报,有的为母亲洗脚,有的帮父亲沏茶、捶背,有的做家务……一声声真诚的祝福,一个个稚气的孝行,乐坏了父母,也感动了我。交流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情,流淌着纯纯的爱,大家的心被亲情包裹着、激荡着,话语里充溢着感激与爱。再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多了一种力度和激情。 二、借助网络教学,点亮“情感”火花
1.多向合作,因材施教。运用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拥有大
量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爱好选取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合作。比如,在《给奶奶送阳光》一课的网络式学习中,学生进行亲情专题研究,常常是几位同学将专题分成若干方面,分头搜索信息。当查阅到有用信息,可以输送给专题组的其他同学,并及时交换意见,作出相应调整。有的小组成员在一台机上共同探讨,其合作意识更强。当各组都有了一定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整合,使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加深。经过学生相互启发、交流、补充,生生合作、个体和集体的合作,促进了理解、内化和转化,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趋突出,大家认识到:母爱是无私的、宽广的、令人温暖的;父子情、兄弟姐妹情、祖孙情等,同样让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网络的交互、监控功能。使坐在终端机前的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点拨,帮助其解决困难。当然,学生也可以随时与教师在网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激励。这就使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
2.资源共享,开拓视野。计算机实行联网后,只要网络一启动,学生便能享受到丰富的网络资源。以“亲情”专题网络阅读课为例:课前,在备课中,我从网络精心收集了十余篇相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