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秦哲学-第9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9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

9.1 复习笔记

惠施(约前370年~约前310年)又称惠子,相传生于宋而活动在魏。《史记》无传,《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名施,与庄子并时。”惠施活动的时期是战国中期,一生主要在魏国从事政治活动。

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0年),姓公孙,名龙,战国时辩士。赵人,或长期生活在赵国。公孙龙大约活动在赵武灵王、惠文王至孝成王中,与平原君、燕昭王、魏公子牟、孔穿、邹衍、虞卿同时。公孙龙稍晚于惠施,是与惠施同时的辩者的弟子。

一、惠施的十大命题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1)意思是:真正大的东西(“大一”),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即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小一”),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即无限小。

(2)“大一”是宏观世界的无限性和整体性,“小一”是微观世界的无限性和整体性。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这里揭示的是几何“平面”的概念,指没有厚度,只有大小,不反映体积,只反映面积的抽象概念或图形。其中也包含了质点之有无问题和有无极微的问题。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 / 10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从“至大无外”的观点来比照,天与地、山与泽的高低关系只是相对的。某山只是相对于它旁边的某泽来说有高低之别,但从宇观来看,不能说它比所有的泽都高。天与地的差别也是如此,换一个参考系来看,天与地一样高。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1)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了;生命刚刚开始,同时也走向死亡。(2)惠施体会到了,从运动的观点看,事物在同一瞬间的空间位置和时间序列处在矛盾变化中,即既是中又是斜,既是生又是死。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中与斜、生与死的界限和确定性。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同”是“同而有异”,“小同”是“异而有同”,这两方面的综合称为“小同异”,即同中可以辨异,异中可以求同。宇宙中的万物都有同的一面,有共性,称“毕同”;万物都有异的一面,有个性,称“毕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当时人们认为南方极其遥远。惠施指出,南方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两者不相排斥。推而广之,四方亦如此。

7.“今日适越而昔来”

意思是说,今日去越国,然而昨日就已经到了。这反映了“现在”和“过去”等时间上的相对性。

8.“连环可解也”

解连环,解闭结,是当时辩者的一大话题。常识认为,连环是不可解的。惠施是怎么解开的,不得其详。他可能是通过概念的辨析来解此谜的。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2 / 10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这也是地理、方位上的无限性和相对性观点。当时人们习惯于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央,从空间无限或地圆说的观点看,北方之燕国之北,南方之越国之南,都可以成为天下之中央。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是从“大一”的视域来看世界,肯定天地万物彼此是一和谐的整体,人们对待万物(包括人)都要有爱心。

11.评价

(1)从以上十个命题来看,惠施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反映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如“大一”“小一”“无厚”),又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他尤其重视空间、时间概念的相对性、流动性和转化。

(2)他对于大与小、至大与至小、高与卑、山与泽、天与地、今与昔、不可积与大千里、有穷与无穷、中与睨、生与死、同与异、大同异与小同异、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闭与解、中央与边缘等相对关系的概念,基本上是从关系逻辑的视域来把握的。后者可以转化为前者的宾词。

(3)如果说,墨家逻辑是一上来就抓住二元谓词的侔式的关系逻辑的话,那么惠施的逻辑则是辩证的关系逻辑,这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从简单的直言命题等一元谓词逻辑问题入手的方式不同。

二、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1.“白马非马”

(1)“白马非马”中的“白马”和“马”都是概念词。这里的“马”与“白马”的内涵是不同的,“马”只含有形体的规定性,而“白马”又包含了颜色(白)的规定性,所以“马”“白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表达两个固定的、确定的共相。

3 / 10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公孙龙进而从概念的外延上加以论证:“马”的外延广,可以包括白、黄、黑马,而“白马”的外延狭,不能包括黄、黑马。这就区分了种属概念的差异。

(3)马本来是有颜色的,因此才有白马。所谓“白马”的概念,是马与白的结合。(4)公孙龙并不否定马是具有颜色的,之所以强调“白马非马”,是说“白马”是“有去取于色”(即有确定的白色)的,而“马”是不取其确定的颜色的。

(5)公孙龙并没有把“白马”与“马”的内涵完全对立起来,而且肯定了“白马”与“马”是同属“马”类中的一色(白色)与各色(任一色)、小类与大类的种属包含关系。

(6)“非”字,只是表示“有异”,不表示“全异”。公孙龙提出这一命题,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论证了一般与特殊、属名与种名所指对象(范围)和属性(内容)是不相等的。这就肯定了不同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矛盾性。他承认了“白马非(异于)马”,又承认了“白马是(属于)马”,表达了关于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洞识。

2.坚白论(1)内容

①对于一块石头当感知到白色而未感知到坚硬时,这是两者;当感知到坚硬而未感知到白色时,也是两者。

②看的时候,看不到坚硬,只看到白色,那就是没有坚硬;摸的时候,摸不到白色,只摸到坚硬,那就是没有白色。

③公孙龙在这里肯定不同的感官,经过思维抽象,产生不同的名,反映事物不同的属性和共性。但他认为,首先必须把事物(石)与其属性(坚白)区分开来,而不是混淆起来。

④不同的属性(如白色、坚硬)是相互独立的,不是相互包容的,所以是分离的,也

4 / 10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就是“藏”起来。

⑤白色和坚硬,在其他的物体上都可以感知到,不专属于石头所有,而是一切白物和坚物所共有的属性。“白”与“坚”既属于石,又不专属于石,既是主体的感官和思维通过名相所把握的石的不同属性,又是主体所把握的天下所有白物、坚物的共性(共相)。

⑥在事实的层面上,公孙龙承认坚白石是一块具体的石头,整合在一起。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说,他指出坚性、白性、石性三种抽象的规定性是互相分离的。作为共相,“坚”“白”具有独立性,未与石、物相合时,是独立的,但隐藏着。这样,“坚”与“白”相离,“坚”“白”又与“石”(物)相离。说它们三者分离,是就它们隐藏着而言。

(2)评价

“离坚白”表现出这样一种既离又合的智慧,即现象或性质总是在特定的关系中显现的。可用二元函数的关系式Y=f(x,r)来表示,Y为现象即显现出来的性质或性质的集合,x表示变量,表示这些因素或变量之间的关系,r是相应的关系参量。若将“坚”“白”看作潜存在x中的共相(“指”),它们既离又藏,叠加而无定所。关系参量r表示不同类型的感官(手或眼),而显相Y则是殊相(即“物指”)坚或白。如果说共相、抽象属性的“指”是一元谓词,那么具体属性的概念“物指”则是关系谓词,这是理解公孙龙的一个关键所在。

三、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1.指物论

(1)“指”含有动词“指认”“称谓”和名词“名称”的意思,这里主要指概念、共相。

(2)如果细分,“指”又分为指抽象属性、共性的,和指具体事物属性的概念,后者

5 / 10

5n0896o6yv207lq1bbd16zh7s4eqd201d0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