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作者:宋 宏
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6期
编者按:中国宏观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从高速增长变为明显下行的逆转,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也发生了从2007年和2008年的“防过热、防通胀”变为2009年的“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方向性逆转,这种急剧变化可谓改革30年来前所未有。如何认识这种逆转,尤其是如何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未来走势又将怎样,正是当下经济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热点。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于2009年3月来皖讲座时,笔者就此访问了他。
一、中国宏观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宋宏:聆听你的讲座,深受教益。当下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变化都呈现出极端复杂性,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与以往的模式大不相同。我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经济学视角,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宏观经济变化的?
刘伟:谈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我们需要从2008年初说起。当年中国宏观经济还面临着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加大的问题,所以当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两防”。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通胀是一个重要指标,防止恶性通胀也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目标。许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一直对通胀保持着相当的警惕,在通胀压力加大时,采取“防通胀”的政策调控是必然的选择。
1994年,中国经历了24%的商品零售物价的上涨率,是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之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开始紧缩需求,控制物价。1997年,物价上涨率控制到了3%,而当时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为8.8%,因此,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实现了高增长、低膨胀的“软着陆”。从1997年11月份开始,中国的物价都是负增长,一直到2002年才跳出负物价,达到2%左右,2003年物价上涨3%,2004年3.9%,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是极其典型的“高增长、低通胀”,尽管经济学一直解释不通,但是数据显示就是这种格局。2007年8月份开始,物价真正大幅上涨,尤其是2008年的前三季度,开创12年来同时期的最高水平,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三次通货膨胀,基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需求是直接拉动价格上涨的原因,政府调控在短期内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治理效果,通过政策措施能短期见到成效。而2007年出现的通货膨胀除了需求拉动之外,具有明显的成本推进性质。本轮需求拉动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以来,实际增长速度24%以上,长时间超出了经济可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