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什么各有不同?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3.合作探究:学会鉴赏风景
4.教师指导:我们欣赏的大自然美景要注意距离、角度和时间,同时还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媒体展示图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设计意图:运用大量的风景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三):收获平台:
教师课件展示: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 ,今后我会 。
板书设计:
表现 美丽的大自然 益处 感受大自然之美 自然美的种类 距离
鉴赏大自然之美 角度 如何鉴赏自然美 时间 像想力 (四)、表达身边的美
我们就在泰山脚下,你认为泰山美在哪里?怎样鉴赏泰山的美哪?
泰山形体厚重,基础宽阔,盘卧426平方公里,“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等词也反映了泰山的自然特征。泰山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强烈的大小高低的对比。显示一种“拨地通天”的气势,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泰山的自然景致有独到之处。它的一峰一岭、一草一木都被古人审视过、命名过、加工过,因此更具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量引用风景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感官上的刺激,给学生提供多种思考和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从探究合作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更加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掌握鉴赏大自然的方法。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经验视野不足及知识面的狭窄,导致学生的讨论不深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感受大自然之美》
《感受大自然之美》是山东人民出版社8年级下册第12课的第1个框题,本课主要帮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增进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自然的能力,是促使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在本单元中处于基础地位。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令人担忧的自然环境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本节课的教学背景正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通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从而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自己的实际行
动保护自然、感恩自然。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走进大自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借助自主探究交流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思维互动,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随后进行课堂检测环节,进一步夯实基础,达到预期效果。
《感受大自然之美》教材分析
《感受大自然之美》是山东人民出版社8年级下册第12课的第1个框题,本课主要帮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增进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自然的能力,是促使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在本单元中处于基础地位。本框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美丽的大自然”,分别从“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秀丽的自然风光”描述了大自然之美;第二部分分别从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想象力来鉴赏自然之美,让学生掌握鉴赏自然之美的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赏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感受大自然无尽的美中更加亲近大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认识、感受和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走近大自然。
知识目标: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程理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把握重点,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感体验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和案列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我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学习方法。
《感受大自然之美》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