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中研究了两个市场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即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反向变化关系。分析表明,在2004年之前股票市场涨跌幅度较小的环境下,股市与债市不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在2005年到2009年股市涨跌幅较大的期间,股市与债市存在非常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这说明,跷跷板效应通常存在于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时期。分析还发现,固定利率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要显著高于浮动利率债券市场,但是不同主体发行的债券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差别。
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简述 (一)股票市场波动状况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到2007年的一波历史性大牛市行情,我国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市值、上市公司数量、投资者规模,还是融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通过各种改革,特别是全流通改革的推进,我国股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从全球来看,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股票融资场所。我国股市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640家,累计融资规模达2.5万亿,投资者开户数超过了1.3亿户。
图1:上证指数每日收盘价波动趋势(2002年1月1日——2009年9月24日)
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股市的波动性非常高。从上证指数来看(图1),我国股市大起大落的走势非常明显。在2002年到2009年这段时期中,比较显著的大涨大跌的时期是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6年初的1181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收盘价6092点,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中,涨幅达到416%;随后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上证指数从6092点下跌到1707点,跌幅达到了72%;在2009年上半年中,股市又出现了上涨趋势,到2009年8月3日,上证指数一度上升到3787点,涨幅达到122%。在2006年之前,尽管我国股市指数相对较低,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中,比较明显的几次是: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上证指数从1714点下跌到1321点,在短短半年时间中跌幅达到23%;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从1318点上涨到1778点,半年中涨幅达到35%;然后是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的一次深跌过程,这次历时1年半的熊市使得上证股票从1778点高位下跌到1012点,跌幅达到43%。
表1:上证指数大涨大跌时期列表时期
起点收盘价
末点收盘价
涨跌幅2002年7月——2003年1月 1714 1321
下跌23 03年11月——2004年4月 1318
1778
上涨35 04年4月——2005年7月 1778 1012
下跌43 06年1月——2007年10月 1181 6092
上涨416 07年10月——2008年11月
6092 1707
下跌72 08年11月——2009年8月 1707 3787
上涨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