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瘅论治糖耐量低减
高志生1,王 旭2△
【摘 要】摘要:糖耐量低减(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患者多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消渴病的临床表现,若将IGT辨为中医消渴病较为勉强。笔者主张IGT应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并依据脾瘅的病因病机特点,即过食肥甘、脾虚湿滞、湿热内蕴、阴液渐伤自拟苍连汤(苍术、黄连、玄参、佩兰)治疗IGT。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18)001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脾瘅;糖耐量低减;肥胖;中医药疗法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 IGT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 <7.0 mmol/L;口服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 血糖≥7.8 mmol/L,且 <11.1 mmol/L。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我国IGT患病率呈显著增长的态势,2000年上海地区调查结果显示IGT患病率已高达 10% ~5%[2]。
1 IGT属中医脾瘅范畴,肥胖乃脾瘅(IGT)发病之因
IGT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多于健康体检或其他疾患验血检查时发现。临证中发现,患者多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消渴病典型临床表现,若将IGT辨为中医消渴病似较为勉强。研究证实,体重是IGT患病率最相关的因素,
体重的增加伴随着IGT患病率的增加,肥胖与超重(BMI≥24 kg/m2)者与非超重者(BMI<24 kg/m2)相比较,IGT患病率增加约2~4倍[3]。而《内经》于 2000多年之前就有饮食肥美及身体肥胖可导致脾瘅,而脾瘅进一步发展即可转化为消渴病的论述。脾瘅之名源于《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系统论述了脾瘅的病因(过度饮食、肥胖),病机(脾失散精、湿热内蕴)与转归(转为消渴)。《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进一步阐述了脾瘅的症状及治疗:“口甘……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当代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吕仁和[4]提出:“脾瘅应是消渴病(糖尿病)轻者或早期。”周晓燕等[5]对116例 IGT患者中医体质分型研究发现,气虚痰湿质、气郁湿热质占70.7%,提示脾气虚、痰湿、湿热是 IGT的主要中医病机特征,这正与脾瘅的病机相合。综上所述,脾瘅应是消渴病的前期状态,故 IGT属于中医脾瘅范畴。
2 脾胃失运、湿热阴伤乃脾瘅形成之机
过食肥甘究竟怎样导致脾瘅?脾瘅又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为消渴的?《素问·经脉别论》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近代名医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论曰:“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强调了中焦(脾胃)失运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环节。饮食入于胃,须通
过脾的运化、散精,水谷精微方可输布全身,滋养濡润机体,此为机体之正常运化之道。若劳倦过度、脾胃内伤,或过食肥甘超过脾胃之运化能力,饮食不能正常运化为津血,而化为湿浊,蕴积于中焦,蕴久化热,湿热内蕴,湿热之气上蒸,而有口内甜腻之异常感觉,而发脾瘅。湿热日久不免灼伤津液,加之湿热阻碍脾之升清,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而俱走与下,而见口干、多饮、多尿、日渐消瘦,消渴发矣。脾瘅之病机与饮食过于肥甘、脾虚湿滞、湿热内蕴、阴液耗伤4个方面密切相关,其本是脾胃受损,失于散精,其标是湿热内蕴,阻碍气机,耗津伤液,进一步发展转为消渴。
3 从脾瘅论治IGT,健脾助运、清热燥湿兼以养阴乃辨治要领
《温热论》:“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浓涎沫者,其口必甜。此为脾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溉,当用佩兰叶芳香辛散以逐之。”朱蕴华等[6]对134例 IGT患者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发现,倦怠乏力、口干口苦、自汗、舌体胖大、舌苔腻等脾虚湿热症状在IGT患者中医症状中排列居前,故IGT临证中应该着重于脾气虚、湿热盛、阴液伤这3个方面的辨证施治。并据这个思路而创苍连汤,药物组成:苍术15g,黄连6g,玄参12g,佩兰12g。其中苍术性辛温、燥湿健脾为君药,符合“脾喜刚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之理;黄连性苦寒、清热燥湿为臣药,研究证实黄连素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7];玄参性苦微寒,滋阴降火;佩兰性辛平,芳香化湿,醒脾助运,且宗《内经》治脾瘅之旨“治之以兰,以除陈气”。4药中苍术配黄连辛开苦降,可增强燥湿清热之功,使湿热清化、脾胃得健;苍术配玄参,可制苍术温燥之性,除湿而不伤阴,更可补湿热所伤之阴液。近代名医施今墨擅治消渴,苍术、玄参是其处方中最主要的“对药”。佩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