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作者:宋珊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11期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还是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中,这与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相脱节之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中,可以对人才培养起到助推作用,既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以期达到社会对人才职业化的要求,满足个体个性化的追求,可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本科教学 个性化人才 培养模式
人的个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教育在个性的形成和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性化培养”既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征,亦即“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1]归根及底,个性化培养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提升学生的质量同时,注重大学内涵式发展,最终取得教育双赢的效果。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关于建设任务中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2]其中所强调“个性化培养”,已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着力点,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中既能把握学科知识系统化、技能化的同时,又能突出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施人才个性化培养中,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根据此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关于本科教学个性化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个性化教育管理中的‘个性’有两面的含义:一是指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即因材施教;二是指实施以完善个性思维的精英式教育管理。”[3]可以说,高等学校管理
的中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是教学管理,它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个性化人才培养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屏障。
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根据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高校教育从单向度的传统式教学,向双向度的师生互动型新型教育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型学习、多样性学习,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优化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认清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为个性化人才培养从体制上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个性化教育理念影响下,需要有一支教育理念新、管理方式新、研究力度大的管理队伍,这不仅是对现代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更主要是从全局重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制度上、管理方式上有了根本的保证。最后,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信息化资源可以使得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事半功倍。教育教学管理在网络化与信息化助推下,学生选课、成绩统计、教学任务安排、教室调配、学生评教、教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等,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促使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逐渐改变更加人性化的管理,针对学生个体性的问题,处理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供有效的途径。
从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明确“服务”是人才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尊重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细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的服务,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围绕“办学特色”,制定高校办学的方针政策
高校对自我的精准定位,一方面能准确衡量高校自我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在制定教育教學发展规划中找到“办学特色”,量体裁衣,精准发展,保障个性化人才培养地顺利实施。
根据延安大学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师资情况、学生特点等都是现下制定精准方针政策考量的内容。从社会需求来看,“延安大学的定位是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4],这个定位既符合学校地理环境及招生生源的问题,又关照到了学校致力于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符合学校现在的实际。从办学条件来看,延安大学既面临机遇,也有挑战。在党和国家提出的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的号召下,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举措,又把握了国家和陕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这对学校在当下和未来的办学来说都是莫大的机遇。但同时,延安大学仍面临外延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双重任务、办学资源和条件严重不足等,仍是现在延安大学发展的短板与问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必须抓准时机,制定符合学校自我发展的道路,真正办出特色,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扩大知名度,实现学校办学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双赢。从师资情
况来看,因延安大学客观地理环境受限,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学校应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实施“引进来,送出去”的政策,即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送优秀教师外出深造,以补充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特点来看,延安大学的学生农村生源多,在给学生创造无忧学习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关注学生自信心、职业技能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学会科学知识,还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人生和社会,体现学校的人本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
在合理、全面定位高校办学现状的前途下,找到适合高校自我发展的道路,这是从教育平台上保证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实施,也是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及内涵式发展的必经途径。 三、按照“职业人”标准,设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尽早完成职业适应,所以“职业元素”应该作为其设定的必要条件。这要求高校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等诸多方面,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设定,以期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特点,真正实现人才的社会化转变,教学相长。 首先,高校應展开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从思想意识上来看,个性化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和特长,发现和发挥人的潜能,高校应该认识到个性化人才培养可以改变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现状。从具体实践操作来看,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按照学生不同生理、心理阶段的情况,分设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大一阶段是自我调节、自我认知阶段,可以通过心理教育、个性化认知等辅助教学活动来让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到了大二,在不断加深专业课课程内容的同时,学生可以围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自主选择,学生如若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发展,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和研究,可依托大创项目、互联网+等项目平台,引导学生成就专业科技、研发、研究人员;如若学生对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感兴趣,可以开拓跨学科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如若学生有某方面的特长,且想在这一方向进行发展,可以按照特长生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到了大三,学校应该在大二探索性的教育教学上,开始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更加扎实。到了大四,学生应自主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及时调整自我认知的思路,进一步规划职业生涯,打造个性化人生。
其次,高校应该尊重学生自由发展,让学生充分实践。这要求高校管理部门要有专门的协调各个部分和学院培养工作的机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能够完全自由化发展,高校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后,保证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从选择之初就让学生一直不能有任何的调整,这不符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学校还要依托各种项目和学生活动,把教学的小课堂变成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之上的个性化发现,制定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途径。学校还要不断完善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指标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