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幼儿量概念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学习指南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重量等。物体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本节就讲述幼儿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和年龄特点,学习物体量教育的设计和指导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2.能运用量概念的目标设计与表述、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活动设计指导策略梳理出简略和详细的教案。
3.结合视频和文本的案例学习,灵活运用幼儿量概念的活动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解决量概念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案例导入
案例呈现: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橡皮泥多。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识?
案例分析: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制,在量的比较中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也就是说,还没有掌握量的守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必备知识
一、 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
1、 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物体的量是物体固有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常见的量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
儿童从出生起就感知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体量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晚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词来表示物体的量。如3- 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的词汇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把粗铅笔说成是大铅笔;把长的毛巾说成是大的毛巾等等)。
儿童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特点,启示成人有必要在
*******************************************************************************
*******************************************************************************
儿童的知觉活动中帮助他们使用准确的词汇,以促使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而不仅仅使儿童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停留在第一信号的水平上。 2、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儿童在实际生活已经积累了对有关物体量的认识 ,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却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够精确。3 4岁的儿童往往只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长的)或最小的(最短的).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才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等)进行数量在10以内的正、逆排序。其认识、区别量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
3、从绝对到相对 儿童在感知、区分量的特征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量概念的理解缺乏相对性。长和短、大和小、宽和窄及其他变量,都只有在比较中,在对比两个物体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区分。但对这些变量的认识,儿童最初是一种绝对化的认识,他们常常把所掌握的具体物体量的特征(如大小、长短等)看成是完全绝对的,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曾引用了两个3岁儿童的争论:“就是我们家的狗大”、“不,我的汤米(狗名)大”……由此可见,在儿童感知、区分量的进程中,对量的相对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当儿童在从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渐过渡到三个或更多物体的选择和比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二、认识物体量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讲,各年龄阶段幼儿认识物体的量有以下的特点:
3-4岁的幼儿只能对大小、长短差别明显的物体加以辨别。随年龄增加才能对差异不明显的量进行区分。幼儿在感知和区分量的特性时,对量的概念的理解常常绝对化。
4-5岁幼儿感知物体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区别差别明显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差别不太明显的物体。他们能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区分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比较出一样大的物体,但他们在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时会受到物体的位子和形状变化的影响,还没有形成量的守恒观念。
5-6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的精确性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准确熟练地感知物体的量并且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物体的量,他们认识到物体的量足相对的,可以测量的并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量的守恒观念,逐步理解物体序列间的各种关系。
三、认识量的教育目标
(一)小班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2、能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性从差异明显的4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长、高)的和最小(短、矮)的。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或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正排序。体验物体序列的传递性和相对性。 (二)中班
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对7个以内物体按照递增和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序(正、逆排序)。 (三)大班
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宽窄、轻重、远近等特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能按规律排列和自由排序以及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关系。
3.理解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
*******************************************************************************
4.学会自然测量。
四、认识量的教育内容
认识量的教育一般包括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量的比较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量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的感知,因此,教幼儿认识物体的量可以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比较物体量的特性。教师应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看、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感知和比较,认识物体的量。其方法是:第一,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认识和区别物体的某个量。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并告诉幼儿相应的量词。第二,通过3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认识量的相对性。 2.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
重叠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并放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并排放着进行比较。选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进行比较时,要根据物体材料和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时.要提醒幼儿注意物体重叠或并放时应该对齐,例如,比较长短、高矮,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3.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 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嗣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粗的等),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细的等)。可以先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最后可以让幼儿通过记忆表象寻找,并用正确的词汇描述出来,以巩固幼儿对物体的量的特征的认识。 4.运用游戏法,区别物体的量
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量,加深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例如,“相反游戏”、“反义词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对”等。这些游戏可以先在口头上进行。幼儿熟练后,可以同时配合手势,训练幼儿运用量词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
量的排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幼儿排序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等);按照物体数量的多少排序(如按数量逐一增加或减少,按数字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按照特定规律排序(如男女间隔排列)。这些内容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学习。 1.示范讲解
幼儿开始学习排序时,教师先说明要求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排序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先找两端再逐一排中间的步骤为幼儿做出示范,也可以采用先排中间再排两边的方法。
对于排序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排序的方向、起始线和规则,例如,高矮排序只能竖排;按长短排序时,要把物体的一
*******************************************************************************
*******************************************************************************
端对齐;按形状排序,说明什么形状排第一,什么形状排第二、排第三。
2.动手操作
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要求幼儿按成人的口头指示自己完成排序任务。幼儿有一定的排序经验后,教师再创造条件让幼儿自由排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自定规则,排列出各种序列。
3.探索物体序列中的规律
在进三个物体的排序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讨论,引导幼儿发现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
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物体.反过来也形成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从大到小排列的物体,逆排列就是从小到大排列。 排序中的双重性,是指按顺序排列的物体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又比后面一个元素小。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A>B、B>C.那么A>C,在比较过程中.A和C没有直接比较,而是通过B这个中介将关系传递(推理)过去。
在排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先小数量排序,再大数量排序;先按量的差异排序,再按数量排序,然后再到按特定规律排序;先参照排序,再独立排序。
量的守恒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等不受物体的外形和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的守恒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体积守恒等。量的守恒的教学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
1.运用单个物体量的变式
量的变式,即通过变换图示,添加干扰因素,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件。例如,长度守恒,可用同一根绳子摆出长度的各种变式,作出记录,让幼儿判断它们是否一样长。
2.运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
比较时,先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确认是一样的,然后把其中一份进行变式,再引导幼儿将变量和原来的量进行比较,以判断它们还是一样的。例如,体积守恒,可用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橡皮泥,其中一块捏出不同的形状(变式).让幼儿比较观察,学习体积的守恒。
3.运用数表示量的守恒
有些量的守恒,可以用单位的数量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例如,面积守恒,四个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也可以组成两个长方形或一个大长方形,只是排列不一样·其面积是守恒的。
4.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
量的守恒教学中,许多量的变式都涉及整体量和部分量的守恒。例如,容积守恒,一大杯水可以倒在两个或多个小杯子中,所有小杯子中的水的总和与大杯子中的水是等量的。
自然测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讲解演示,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
*******************************************************************************
*******************************************************************************
首先引导幼儿通过目测判断物体的量谁大谁小、谁长谁短等等。然后引导幼儿学习用自然物对物体的某一量进行测量。示范测量时要注意演示清楚以下四点。(1)如何开始测量:测量工具的一端与被测量的量的一端对齐。(2)如何做测量标记:每次测量时在测量工具的一端作个记号。(3)如何移动测量工具:测量工具要做水平方向移动。(4)如何统计测量的结果:测量完后记数测量的标记有多少。这是测量的四个要素。 2.操作活动,幼儿自己动手学习测量 幼儿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学习测量物体。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以上四点的检查。幼儿学习自然测量也可以幼儿自己先动手操作,针对幼儿测量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再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幼儿的理解更深刻。在幼儿学习测量时可以先让幼儿用同样的自然物测量不同量的物体,使幼儿发现量的测量中的存在的正函数关系。之后可以让幼儿使用不同大小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量,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物体量之间的反函数关系。
★案例呈现:有趣的测量——我的尺子(视频)
活动来源 我们班的孩子对标准工具有一些模糊了解,但概念不清楚,同时,也想对测量结果有精确的记录。我想'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着眼于工具的运用,求得测量的结果,更要注重孩子经验的迁移。让孩子初步了解非标准测量工具与标准测量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桌子有多高——幼儿选用自然物测量并记录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
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师:你用了哪些工具来量?用水彩笔量,结果是几只水彩笔长?用铅笔量,桌子的高有几只铅笔长?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几只筷子长?为什么桌子的高没有变化,而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二、制作我的尺子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师:我们今天做一个新的测量游戏。老师准备了一根长纸条,请小朋友用我们的一根手指,像老师这样,来量量纸条有多长。试一试,用哪个指头最灵活方便?现在,自己边量边数,纸条有几个指头长?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