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禄:培育改变世界的“瞪羚”
苹果、特斯拉、阿里巴巴、小米、腾讯等一批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们让全世界看到了创新的无穷魅力。
在东湖高新区,也有类似的企业。8月12日,百纳(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诚迈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206家公司入选2014年度“光谷瞪羚企业”。
那么,“光谷瞪羚企业”如何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巨人? 培育光谷创新文化或是问题的答案。
《今日光谷》:什么是“瞪羚”企业?请问您如何评价“光谷瞪羚企业”?
王德禄:瞪羚是什么,瞪羚就是跑得快、跳得高,而且越是在新经济时期,出现了快速产业业态的演变,这时候瞪羚起的作用越明显。像特斯拉、facebook、小米、阿里巴巴都是瞪羚,他们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增长。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改变世界的瞪羚。我认为,创业基本分为三类:求生存的创业、求发展的创业和以“瞪羚”为代表的求变革的创业。在现有的生活方式,产业组织方式上,它们有自己的创意,要出来做一个新的模式,瞪羚大部分来自于求变革的创业者。
在中国光谷,有这么多增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这是一派令人激动的景象。我认为,光谷瞪羚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光谷瞪羚的数量增速惊人,在短短四年时间里从30家增长到206家,翻了6番。其次,光谷瞪羚的成长性很好,企业的收入增长率平均值超过了300%。第三,光谷瞪羚所从事的领域新,有超过70%的企业布局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地球空间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
《今日光谷》:光谷“瞪羚”是否具有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潜能?
王德禄:坦率地说,光谷的这些企业大多还不具备改革中国、改变世界的潜能。 在新经济时期,和旧经济完全不一样。旧经济考虑商业模式就行,这个是微观层面的,但是,新经济不但要求考虑商业模式,还要考虑中观层面的产业、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某种意义上,你要成为改变世界的企业,就要有比较全面的经济政治视角。所以说,现在要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企业,要在微观、中观、宏观都下功夫。在微观上来说,要眼睛向外,拉长板;中观上来说,要对产业价值链演变比较敏感,比较多的参与;宏观上来说,要关心经济关心政治。创业一定要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尽可能做更好的吻合,然后能把故事讲好,讲得投资者心花怒发,讲的经济学家心花怒发,那就是比较成功的瞪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比较看好光谷的百纳信息。首先,这个企业的团队都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创业者,他们常年往返于光谷——硅谷之间,和新经济对接,和世界最新的企业对接,可
以接触到最前沿的世界动态。其次,这个企业产品是原创的,商业模式是最新的,自主研发的海豚浏览器是全球第一款支持多点触控和手势操作的移动浏览器,而且走出了国门,60%以上用户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第三,这个企业会讲故事,获得了投资者和上下游供应商的认可,先后获得红杉资本、经纬创投、高通等机构约1.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已与美国Google、高通,日本第
二、三大运营商,国内三大运营商、手机制造厂商展开全面合作。
而其他企业在技术上、自主创新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离改变世界的瞪羚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创业者、企业家要有改变世界的梦想,要有变革的思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成为新兴产业的引领者。其次,对瞪羚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长板优势,新经济条件下,不是补短板为主,所有劣势不要动,外包出去,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拉长,优势更优,站在时代最前沿。最后,企业要勇于走出去,反复路演,反复打磨创业的想法,争取公司还没注册就已经拿到了风投的钱,就已经和多个合作者在讨论这个创业。
当然,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是最高期望。从这些企业的发展来看,我们应当关注这些发展速度很快的企业,想办法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
《今日光谷》:发展速度快对企业自身毋庸置疑是重要的,不过,这些都是市场行为。对一个区域而言,培育瞪羚企业的意义,又在哪里?
王德禄:传统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跨国公司是产业引领者,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中的优化配置。但是,目前进入了以创新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瞪羚企业颠覆了传统的产业组织逻辑,成为产业组织的核心。
从产业形成机制来看,新兴产业的形成源于具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经过创业“死亡谷”后留存下来的瞪羚企业是区域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今天的瞪羚企业,就是明天的领军企业。
当大量瞪羚出现在产业价值链分解的某一环节、领域时,表明该地区出现了细分的产业模块;当某一地区在同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中出现了大量瞪羚企业,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先兆;而当大量瞪羚企业出现,就意味着各类资源快速流向新兴产业、新型模块、新型业态,促进区域率先成为平坦世界上的“尖峰”。因此说,瞪羚企业的发展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兴起,是区域个性的晴雨表、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抓“瞪羚”就意味着抓增长,抓“瞪羚”就意味着抓新经济的未来。
《今日光谷》:如何培育能够改变世界的瞪羚企业? 王德禄:我想,政府能做的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从具体的政策支持。瞪羚企业在跨越“死亡谷”后,虽然技术风险减少,但市场风险
依然存在,甚至面临发展后劲不足、战略不清晰、机制不完善、管理基础薄弱、人才瓶颈无法及时解决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能否长期生存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瞪羚企业的技术对接、金融对接、智力对接、知识对接,充分发挥高端智库在瞪羚企业成长中的作用,帮助其厘定发展战略、完善商业模式及调整管理布局,推动瞪羚企业的持续增长,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
第二,营造一种包容的文化。《大国崛起》里强调,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依托“观念领先”。国家要崛起,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念必须要超越时代的限制。中国文化历来不是一个反对创新的文化,其一直重视理论创新,而且强调知行合一。我觉得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的是超前的思想观念。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原创思想,如果思想不超前,科技再厉害也没有用,因此目前的核心就是要探索具有颠覆式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宽容失败”只能作为鼓励创新的底线,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宽容所谓的“另类”,宽容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
《今日光谷》:光谷的文化是否具有“包容文化”的特征?培育这样的文化有哪些思路? 王德禄:光谷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光谷文化,并且深深融入了企业、高校院所、政府等各类主体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的深层次动力。光谷正在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等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光谷文化”的现实反应。
如何培育“包容文化”是一个大课题,我谈点粗浅认识。
现在从知识到创新之间的链条越来越短,以创业为主的创新高地才能够代表人类的未来。目前,东湖高新区涌动的原创力量非常大,一年新创企业3000多家,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但是和硅谷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创是“创新文化”的根本。因此,对高新区来说,首先要做到思想上自由、独立,要把光谷的原创文化发展起来。这个和总结历史不一样,和取得共识也不一样,它需要的是更超前的探索,打造具有包容性的“创新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新区首先要去做文化上的突破,要去发掘最新的、最具时代特色的创新文化,应该把创业者、企业家感受到的东西挖出来,和全世界的最前沿进行链接。
我想强调一下文化的重要性。新经济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经济,而知识是触及思想、触及文化层面的东西。“瞪羚”是求变革的创业者,直接改变生活、生产组织形态。因此,“瞪羚”的成长跟文化的培育密切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对于一些具体的政策,培育“包容文化”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瞪羚”能否出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