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采集; 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 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 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 ——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4.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1)区系文明的骤变:

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 (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 (3)早期国家的推测: ①三皇神话色彩浓厚;

②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③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 ④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

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 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 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看法1: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新陈代谢实现自我保持的。

文艺复兴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对天主教神学束缚不满而掀起的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运动;罗马教会的压迫剥削日益激化西欧的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了否定罗马教会权威,倡导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启蒙运动是发展

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不满,以理性为武器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三者从人性自由到宗教信仰自由再到人权自由,但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冈此,两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变迁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陈代谢中实现自我保持的。(史实运用部分,阅卷时只须两个基本史实即可赋分) 看法2:文化的自我更新要不断地取长补短。

儒家思想在西汉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等,构建新的儒学体系,终成正统思想;从魏晋到隋唐,儒释道合流,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宋元明清,佛道思辨触入儒学体系,理学应运而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而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文化的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史实运用部分,阅卷时只须两个基本史实即可赋分) 可以从其它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材料主旨涉及文化保持和文化更新两个主题。阐释时可以从任意一个主题展开。以文化更新为例。根据材料后半部分可以提出观点:文化的自我更新要不断地取长补短。阐述过程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变化进行。如中国古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开创新儒学,使得儒学成为正统。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近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要求全面学习西方等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时间 战国 西汉 南宋 明末 晚清 民初 人物 孟子 评价 孔子,圣之时也。 司马迁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朱熹 李贽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康有为 孔子为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 袁世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人人都应该尊孔读经。 1917年 李大钊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4.古代中国的辉煌值得我们骄傲,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制度在汉初和元朝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2)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在材料二中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1)变化: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lco736pp147le14lopx1jxus0hkxz00vz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