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类
1) β-内酰胺类 2) 四环素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大环内酯类 5) 多肽多烯类 6) 其他类
病源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病毒
细菌:能被革兰氏试剂(结晶紫和碘)染为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相反不能染色或呈粉红
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按形态:杆菌、螺旋菌、球菌
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化合物或结构类似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或肿瘤细胞有强力杀灭、抑制或有其他药理作用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抑制胞浆外黏肽的交联过程;磷霉素和环丝氨酸干扰
胞浆内黏肽前体N-乙酰胞壁酸的合成;万古霉素干扰胞浆膜阶段的黏肽合成.
(2) 损伤细胞膜: 多粘菌素B和两性霉素等作用在细胞膜上,引起细胞膜的损伤,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
流.
(3)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 林可霉素,四环素和大环内酯,氨基糖苷类,噁唑烷酮类药物能够与细
菌核糖体中的亚基作用,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 抑制和干扰核酸的合成: 磺胺干扰四氢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DNA的合成. 利福平和灰黄霉素干扰细菌
RNA和DNA的合成和转录;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使DNA的复制受阻.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 基本结构
结构特点
(1) 除单环β-内酰胺类外,均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四元环通过N及相
邻的叔C与另一个五元(六元)环稠合,青霉素类的稠合环氢化噻唑环,头孢菌素类的稠和环是氢化噻嗪环
(2) 除单环β-内酰胺类,2位C连有羧基;青霉素类C-6,头孢菌素类C-7,
单环β-内酰胺类C-3都有酰胺侧链 (3) β-内酰胺环取代基在环平面下称α键,用虚线表示;在环平面上称β键,
用实线表示
(4) 优势构象为两个稠合环非共平面。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
N1-C6轴折叠
(5) 抗菌活性与母体的构型有关。青霉素类的母核6-APA(6-氨基青霉烷酸)
有3个手性C,理论8个旋光异构体,只有(2S,5R,6R)有抗菌活性;头孢菌素类母核7-ACA(7-氨基头孢霉烷酸),有4个旋光异构体,只有(6R,7R)有抗菌活性
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β-内酰胺类药的杀菌作用是通过与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作用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无细胞壁,细胞不能定型和承受细胞内的高渗透压,引起溶菌,细菌死亡
三、 青霉素类
分类:微生物来源、半合成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钾(G)
化学名
(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 2. 0]庚烷-2-甲酸 性质
本品不稳定,酸、碱、氧化剂等条件下,迅速失活;其水溶液在室温放置容易失效 特点
抗菌作用强,用于各种球菌、革兰阳性菌 存在问题
1、 不耐酸:四元β-内酰胺、五元氢化噻唑环张力大,β-内酰胺环中羰基O和N上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所以羰基C易受亲核性试剂进攻,羰基O、内酰胺N易受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
青霉素酸性条件下,酰胺侧链水解成青霉二酸;β-内酰胺环开环生成青霉醛、青霉胺、青霉噻唑酸
2、 不耐酶:碱性条件下也不稳定(产物同上) 3、 耐药
机理:①细菌产生抗生素灭活菌,如β-内酰胺酶;②改变靶点PBPS结构,抗生素对蛋白亲和力下降;③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无法进入或减少药物进入细胞内;④细菌增强外排,使抗生素被泵出细胞,增加药物的外流而使药物不能产生活性。 解决 :①发展耐酶的半合成类β-内酰胺药物;②设计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 4、 抗菌谱窄
只对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效果好;对多数革兰阴性菌无效G-细胞壁由脂蛋白、脂多糖、磷脂组成,青霉素不易透过,故对青霉素不敏感 5、 过敏反应
外源性:青霉素→(裂解)青霉噻唑酸+蛋白质→形成抗原致敏 内源性:高聚物,聚合程度越高,过敏反应越强 (二)半合成青霉素
★制备方法:以6-APA为基本母核,接上各种酰胺侧链(酰胺法、酸酐法、DDC法、固相酶法) 1、耐酸青霉素
原理:6位侧链酰胺基α位引入吸电子基团(苯甲氧基),降低羰基O的电子云密度,阻止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转移,所以对酸稳定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