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我校作为“1751”工程的首选学校,当今乘着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课堂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积极落实县教委提出的“三环节”教学课堂实验,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 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三.本人尝试
1、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
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心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四.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备课组的设想如下: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 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6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齐鲁大地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4.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历史文化荟萃
5.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