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2.《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3.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作为祭祀品使用,不仅体积较大,而且制作精良,但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变小,并且工艺较差,其主要原因是 A.制作工艺战乱失传 B.战国进入铁器时代 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D.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4.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5.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6.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 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
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9.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10.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 A.“仁”
B.“礼”
C.“德”
D.“孝”
11.井田外的田地被大量开发,对生产关系的重大影响是
A.巩固了井田制度 B.出现追逐利益的局面 C.奖励农耕政策的出台D.促进自耕农的产生 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 A.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 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 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
13.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14.商鞅变法在当时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 A.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使秦国成为强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的统治思想 D.加强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5.王安石的《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据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 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C.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D.取信于民,重视承诺
16.在赐爵制度下,官吏选任的主要标准是
A.血缘亲疏 B.门第高低 C.功劳大小 D.分数多少
17.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A.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18.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1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封邦建国、礼乐教化 B.帝国分裂、民族纷争 C.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D.皇权加强,疆域拓展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三、材料分析题
22.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同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