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

◎吴金妹

【摘 要】摘要:文章分析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期刊名称】机械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1(000)004 【总页数】2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它包括机械几何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原理及方法,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课程特点是“五多一广”,即名词术语多、符号多、公式多、标准多、图标多,涉及的知识面广。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工程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知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一、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

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在现实中实践,即便安排实验课,由于实验设备陈旧、误差大、数量少、学时少,学生也得不到必要的技能训练。 2.教材配置不合理

教材中理论公式推导多,包括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分析推导的理论性内

容比较多,而公式的运用、表格的查找原则和方法、各种计量器具的操作方法和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内容较少。同时,教材内容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很多标准沿用旧标准,涉及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等内容很少,致使学生缺乏先进测量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再加上这门课名词术语定义多、原则规定多,学生感到乏味,学习兴趣不高。 4.课程学时安排欠合理

该课程大多安排32学时,其中28学时为理论课时,4学时为实验课时。这样一方面给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时间对该课程进行深入学习,难以充分掌握。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1)“三基”比较总结法。根据课程特点,在课堂讲授时要强调“三基”的掌握,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牢牢抓住“精度设计”一根主线,即极限与配合标准、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要透彻讲授,讲常用结合件(滚动轴承、螺纹、键和花键、圆柱齿轮)的互换性特点时,要与一般零件的互换性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会使“三基”讲授显得更生动、更具体、也更易于理解。(2)课堂提问法。在课堂上要不断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尺寸精度设计和标注的时候,提出为什么零件图上标注尺寸时要标

极限偏差(即上偏差和下偏差)?为什么要有尺寸精度?讲完形位公差的时候,提出形状公差、方向公差与位置公差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做到:提出问题→列出所需的知识点→知识点详细的分析和讲解→总结。(3)承上启下法。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可以设计一个课堂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一个话题,例如,在圆柱公差与配合这一章里讲完配合以后,可以以图1引出下一节标准偏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的内容。同时在课堂讲授中穿插本学科前沿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关注学科发展,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机械工业发展的精密、超精密化,高精度测量仪器也随之出现。因此,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首先是教材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需要经常将新技术、新科技充实教材,使学生能及时接受到学科的前沿知识;其次是教师知识面的更新。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而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授课时要介绍基本测量仪器,如原子力显微镜可以测量纳米级的表面粗糙度,三坐标测量机可对几何形状、长度及圆周分度等测量。即使经费充裕,这些高精度的仪器也不可能都拥有,但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仪器操作过程来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与实际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实践性较强。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详细制定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几何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具备熟悉和使用常用

5kimy3znsh77xpo5846y5ap1c1kz8f00q9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