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黔之驴》教学实录
《黔之驴》课堂实录
执教者:江苏省苏州中学 特级教师 黄厚江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 生1: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 生2: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 生3: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4:寓言简短生动。 生5: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
生6: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二、整体感知
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 生:【齐声】驴! 师:哪里的驴?
生:【齐声】黔,贵州!
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黔”怎么读? 生:【齐声】qián!
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齐声】读!
师: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 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 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 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
三、分析“驴”的形象
师: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 学生标画。
师:来交流一下。
生7:“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从虎的角度写驴外表的强大。 师:外表强大?请推敲怎么表达。 生8:光从外表还看不出强大。
师:那就是写外表之大,刚才他说了“以为神”,这句话怎么译? 生8:把它当作神。
师:很好,以之为神,从老虎的角度写驴外表之大。
生9:“驴一鸣,虎大骇”一句从老虎害怕的角度写驴鸣叫声大。
生10:这一句告诉我们,因为贵州本来没有驴子,所以驴一叫,老虎就怕了。
师:请注意围绕如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
生11:“驴不胜怒,蹄之。”一句中显示了驴脾气的暴躁。
师:这能看出驴脾气暴躁,“不胜怒”是什么意思,能译一下吗? 生11:禁不住愤怒。
生12:这句也可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12:从“蹄之”。
师: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怎么说它没有真才实学啊?
生13:我来补充,“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发怒了,但它除了蹄,实在没有其它强大的本领了。
师:很对,文中还有一句与之意思相似的句子,你能找一下吗? 生13:“觉无异能者。” 师:谁觉?
生:【齐声】老虎!
师:对,你们看鸣、蹄这些本领确非异能,表明驴确实没什么真本领。 师: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 生点头。
师: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生14:从外地来的,是船载以入。 师:“船载”是什么意思? 生14:用船运过来。
师:译得好,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
师: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
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
生:【齐声】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 生15:驴被咬断了喉咙,吃光了肉。 师:好的,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生16:驴无异能。
师: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
生17:黔驴技穷。 生18:黔驴之技。 生19:外强中干。
师:“外强中干”是否出自本文还需考证,但用在这里很贴切。 生20:庞然大物,工于心计。
师:成语积累很丰富,“工于心计”形容老虎也很贴切,但是否语出此处同样得考证。
师:“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
生21:不行,“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
师:好,有想法,但想法不一定对。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
生22:能,“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
师:对,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 生23:老虎是胜利者。 生24:但老虎一开始怕驴。 师: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24:“以为神”、“大骇”、“远遁”、“甚恐”。 师:找的好。
生25:老虎工于心计,它慢慢了解,慢慢适应驴。 师:也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25:“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老虎一步一步在试探,表明它工于心计。
师:说得真好。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 生26:黔虎之智。 生27:黔虎识驴。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那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么开头的?
生:【齐声】很久很久以前……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生讲述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啊? 生28:没有踢到,老虎是很机智的。
师: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
一男生以驴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对方言的感情也挺深,味道不错! 生笑。
一女生以虎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也不错,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生迟疑。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
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
生29:是用黔驴反衬黔虎的聪明机智。
生30:柳宗元借驴讽刺当时昏庸无能的官员。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深刻,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生:【齐声】好!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生31: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师: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
生32: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
师: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 生:【齐声】好事者!
师: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 生33:是当时的皇帝。
师: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 师生:【齐声】载驴入黔!
师: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 生点头。
七、结课
师: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
摘引自http://www.szteacher.net/?F=view.html&Rid=61539
黄厚江老师示范课《黔之驴》教学艺术浅析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 杨万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明确界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对话性。迦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本质是游戏的”,“任何一种对话进行的方式都可以用游戏作出描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本身就蕴涵着游戏性特征,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建构游戏精神。在2012年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苏派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主题研讨会上,黄厚江老师执教了名师示范课《黔之驴》,其简朴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过程、实在的教学效果,给近千名听课教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本文尝试从阅读教学对话中游戏精神建构的视角,对黄老师这节示范课的教学艺术进行粗浅的分析与阐释。 一、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快乐相约
轻松的氛围,自发的参与,是各类游戏活动共同的外在特点。在自主参与中体验自由的快乐,应该是阅读教学对话游戏精神的首要内涵。黄老师善于以精要的评点、诙谐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引进自由、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比如,在课的起始阶段,他问学生是否知道寓言的主要特点,一个学生回答说是“小故事,大道理”。接着,黄老师说这个特征概括得很好,但我们也不一定言必谈“大道理”,对一些“小道理”也要多加关注。黄老师由“大道理”向“小道理”的精要点拨,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因为,七年级学生对悟出寓言中的“小道理”无疑更有自信心,更有积极性。 在具体感知驴的故事之后,黄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了故事里的“道理”:“驴的悲剧是驴造成的吗?黄老师不仅说自己很喜欢驴,更是将自己比作一头干事认真、了无心机的好“驴”,说他这头“驴”正是由于没被错放到黔地的山上去,才能在江淮平原上发挥自己的长处,认真地干好教书的活计??这个新鲜而幽默的比喻,让学生在欢笑中认识到了造成驴的悲剧的原因其实并不是驴自身,而是那个“好事者”,因为他不应该无事生非,将驴“船载以入”。
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学生本来应该有的轻松与快乐被很大程度地漠视了。一是面对学习的内容,学生感觉“不由自主”。很多教师会将文本阅读的重点与难点、学习的步骤、讨论的问题乃至课后的作业等等,事先安排得满满当当,并以“导学案”等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课堂上按照既定的内容及流程一厢情愿地推进。这样的安排(尤其是“学习难点”)人为地拉远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课前就感受到了较重的学习压力。二是面对执教的老师,学生感觉“高不可攀”——老师通常高高在上,是文本解读的权威,是标准答案的出处,学生根本不敢企望老师降格为普通的阅读者和他们平等交流。这两种感觉导致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兴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