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词源
1、西方(罗马)——市民法(jus civile) 关于平等主体——市民——的法
关于市民主体关系的集合——市民社会——的法 2、东方(中国)——民事法
关于田、土、户、婚、钱、债之习惯(法)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民法通则》第2条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的角度,给民法下了一个定义,即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总则》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实际上也确立了我国的民商合一体制。
(三)民法的含义
一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即民法典;(形式民法的出现是大陆法民法体系化的标志)
二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即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 中国古代有民法 没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民法典》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民法总则》第2条的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当事人参与法律关系时,其地位是平等的;第二,适用规则平等;第三,权利保护平等。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基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格产生的人身关系 基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一定身份产生的人身关系 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并非所有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都受民法调整(军令状)
并非所有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都能获得民法的调整(甲乙火车相识……)
(二)作为民法调整对象的财产关系
1、概念
财产关系:以财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
财产可分为(1)有形财产:物 (2)无形财产:智力成果、权利等 2、财产与财产关系的特征 (1)有用性与稀缺性
有用性——支配欲——稀缺性——无法按需分配——分配中的竞争——竞争中的纠纷——解决纠纷是法律调整必要性之所在
民法上的“敝帚自珍” 微利诉讼
1
(2)可支配性 现实存在 实际 (3)非人身性
有用、稀缺与可支配的财产应是身外之物 不可作为财产 但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身内之物的物化——人体器官、组织、遗体等在医疗领域中的捐赠与使用 限制:公益性、必要性、自愿性、非商业性
(三)人身关系
1、概念:基于人身利益形成的,无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2、类别:人格关系 身份关系 (1)人格关系 人格——主体资格
人格关系——人人均为自由人,是他自己的主人,从而形成的平等主体间的社会关系 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2)身份关系
是人们基于彼此身份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身份——一种代表不同社会分工的角色
(四)民法只调整具有平等性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主体间在民事生活中不受公权力的强制,原则上彼此自由协商 平等主体不论其身份,也不论其是否是国家机关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民法始终,体现民法的基本价值,集中反映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针,对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起统率和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物权法定原则是民法学中的一项原则,但并非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要求效力贯穿始终性 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抽象性、笼统性、梗概性、务实性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是民事立法的准则
2、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演变规律
1、民法基本原则由民法制度实践总结而成 2、它是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法律结晶
3、它经历了由近代的个人本位向现代的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
四、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民法总则》第3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这就确立了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该原则包括如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民法主要保护人身、财产等权益;
2
第二,民法不仅保护权利,而且保护利益; 第三,对新型民事权益进行保护;
第四,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民法主要通过民事责任对权利人进行救济。
(二)平等原则
《民法总则》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该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人格平等;
第二,当事人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三,在补救方法上,也要充分贯彻平等性。 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
死亡赔偿金:如果死者在世,在合理的寿命以内可以创造多大的财产价值 同命同价&同命不同价
(三)意思自治原则
在《民法总则》中,该原则被称为“自愿原则”,该法第5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它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有权依法从事某种民事活动和不从事某种民事活动; 二是当事人有权选择其行为的内容和相对人; 三是民事主体有权选择其行为的方式; 四是民事主体有权选择救济方式。
任何意思自治都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有限制的自由。
(四)公平原则
《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就在法律上明确确认了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公平原则本身是民事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公平原则是民事活动的目的性的评价标准。 第三,公平原则是法官适用民法应当遵循的重要理念。 中庸制度化——2000.5.10重庆烟灰缸被砸案
(五)诚实信用原则
该原则常常被称为民法(特别是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 “帝王规则”。《民法总则》第7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就在法律上确认了诚信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如下内容和功能:
一是确立行为规则的功能; 二是解释的功能; 三是衡平的功能;
四是填补法律和合同漏洞的功能; 五是降低交易费用和增进效率的功能。
(六)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1.合法原则
《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将合法原则表述为 “不得违反法律”,但其应当仅仅理解为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2.公序良俗原则
3
《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所谓公序,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
所谓良俗,也称为社会公共道德,善良风俗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社会所普遍承认的伦理道德,二是指某个区域社会所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
(七)绿色原则
《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原则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二是保护环境和生态。
五、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一)民法与宪法
宪法与民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民法的制定依据;另一方面,宪法对于民法的解释和适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法和宪法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宪法在本质上是公法,主要调整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宪法义务虽然对公民也有约束力,但宪法所设定的许多义务主要是针对国家的,并不能直接规制公民的行为;民法属于私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所设定的义务主要是针对民事主体, 每个民事主体都负有遵守的义务。
(二)民法和行政法
本质上来说,行政法属于公法的范畴,民法属于私法的范畴。两者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 2.发挥的作用不同 3.规范的性质不同 4.调整的方法不同
(三)民法与经济法
民法和经济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民法在性质上属于私法,采取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的原则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横向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经济法在性质上属于公法,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调整国家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之间的纵向经济关系。
(四)民法和社会法
社会法和民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从法律性质上说,民法是私法,而社会法在性质上并不是私法,它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福利。
第二,民法以私法自治为原则,表现出较强的任意法的特性,而社会法主要是强行法,它不允许当事人之间自由设立权利义务。
第三,民法注重维护形式正义,而社会法则注重维护实质正义。
第四,民法的许多规则都具有创造财富的功能,而社会法主要体现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财富分配功能。 第五,民法不仅要保护民事主体的生存权,而且要保护民事主体参与市民生活所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而社会法只以保护公民的生存权为目标。
(五)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民法和民事诉讼法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民法所规定的实体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则设;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可以从程序上起到对民事权利的全面保障作用,为民事权利提供了规则化、体系化的程序保护规则。
4
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也存在如下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民法是实体法、属于私法;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属于公法。
第二,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和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民法主要是任意法,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而民事诉讼法为强行法,采纳程序法定主义。 第三,从立法目的来说,民事诉讼法以保护民法上的实体权利为目的。
六、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各国家机关根据其权限范围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之中,包括裁判规则和行为规则两个方面。 (一)宪法 (二)民事法律
(三)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 (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五)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行政规章 (六)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七)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
七、民法的适用
(一)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时间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一般来说,民法的效力自实施之日发生,至废止之日停止。法律规范何时开始实施,可以由法律规范本身规定,也可以由制定法律的机关以命令或决议予以规定。如果立法对法律规范效力的停止日期不加规定,应认为法律一直有效,直至法律明文废止或修改时才停止生效。
民事法律规范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法律是否溯及既往,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实施后,对它生效之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即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即不具有溯及力。一般的原则是新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法律不溯及既往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尤其在旧法对特殊民事活动无规定时,民事法规也可以作出有溯及力的规定,不过必须遵循有利追溯原则,即这种溯及既往对各方当事人都是有利的,且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地域上所具有的效力。空间效力一般可以分为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 1.所谓域内效力,是指一国的法律效力可以及于该国管辖的全部领域,而在该国管辖领域以外无效,这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①凡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民事法律法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国际惯例应当视为我国领域的一切领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飞机等。 ②凡属地方各级立法机关根据各自的权限所颁布的民事法规,只在该立法机关管辖区域内发生效力。
2.所谓域外效力,就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管辖领域以外的效力。在我国,为保护国家和公民、法人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也规定了域外效力。例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条第3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
(三)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我国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5
一是我国民法对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或设立在中国境内的中国法人,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我国民法对居留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经我国政府准许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法人,原则上具有法律效力;
三是居留在外国的我国公民,原则上应适用我国民法,但依据《民法总则》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于民法法源的多元化,民法的适用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便准确适用法律。民法在适用中应当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原则以及强行法优于任意法原则。
6
民法笔记整理 - 民法概述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