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

成果完成人:迟惠生、关海庭、牛大勇、金顶兵、宋鑫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

通选课体系

北京大学 迟惠生 关海庭 牛大勇 金顶兵 宋鑫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具有文理交叉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在研究教学改革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确立了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把本科教育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把本科教育定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由此确立了本科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讨论、研究和论证,学校明确了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的思路,为在未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理念及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做准备。新的教育理念奠定了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跨学科通选课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使本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得到发展,正确地处理了“博”与“专”的关系,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教育。

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是我校本科课程体系的两条生命线,它们的质量直接涉及到教学改革,关系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制能否深入下去。北京大学从战略规划、理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对通选课体系的建设予以了强有力的推动。

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高起点构建精品通选课课程体系

以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充分研讨和论证的基础上,北京大学于2000年9月正式推出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以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花了很大精力建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文理学生必须互选4学分的课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通选课是从原来全校公共选修课发展而来,但无论是意义和作用、所占的地位,还是课程结构和内容,它都比公选课走的更高、更远。它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求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教育领域获取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掌握不同领域的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可以说,通选课从设立之初就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即强调精品意识,力求成为我校代表教学改革方向的精品课。它的设置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课程设置制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对人才培养的观念的转变:即让每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它不再是简单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是作为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被纳入到必修课体系中,强调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实施和在全校推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对本科生进行招生和培养,通选课已经成为学校本科教改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校的通选课暂分为五个基本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与文化;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要求2000年以后入学的本科生都要在以上5个领

域中选够16学分且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E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其中须有1门艺术类课程。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A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它只对学生提出在每个基本领域选修的最低学分要求,至于选什么课,由学生在学分制约和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以此在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和让学生自由选课之间寻求平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通选课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本身无经验可循,只能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以完善通选课的理念,深化通选课的内涵。北京大学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通选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理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关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北京大学通选课的调查与意见”、“通选课的现状与分析”等分析和研究报告,学校还以教改立项的方式——“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研究”加强对通选课的内涵及理念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在《关于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把通选课的理念归纳为三个要点:“兴趣、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具体说来,通选课主要有三个目的:培养学生对学术和文化长远发展的兴趣;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一些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养的人。”可以说,目前我校开设的通选课基本上能反映这些理念。

二、注重全程管理,通过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凸显其“精品性”

通选课体系的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大学通过全程管理和制度导向来达成对通选课资源的最佳配置,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通选课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

化:

1、重视师资选拔和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问题首先是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通选课作为学校本科生的支柱课程,学校要求由富有教学经验且有学术造诣的资深教师来讲授,同时要求通选课要有合理的教师梯队;还在文件中明确指出院系可以把岗位结余的钱用于聘请60-65岁的有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通选课的主讲教师。 2、严格遴选标准,遵守评选程序

通选课作为全校学生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的。因此,对于课程的遴选,学校在设计阶段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目前,通选课有8个遴选标准:(1)有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3)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辩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5)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6)有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7)有助于学生选修著名学者的特色课;(8)有助于学生了解现有的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方法。

这些课程要经过教师申报、院系推荐和专家评审三个阶段,从入口就突出课程和教师的“精品”性。 3、学生自主选课,师生良性互动

在选课方面,我们目前实行面对面选课和网上选课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对教师选择权的增大无形中给教师造成极大压力。学校每学期末都会把下一学期要开设的课程简介和选课方法编辑成《通选课手册》发至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成果完成人:迟惠生、关海庭、牛大勇、金顶兵、宋鑫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k6hj50qa92nsft0iuth97tl37kv1k00rc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