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
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比色法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 B.稀释涂布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 C.哺乳动物血液和菜花都不宜作为材料用于DNA粗提取实验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 2.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MnO2和肝匀浆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率可证明酶的高效性 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始终为37℃ C.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用于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
D.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需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再在相同温度下保温
3.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施肥情况 B.D点比B点CO2吸收量高原因是光照强度大 C.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 D.制约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
4.在适宜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某除草剂分别处理甲和乙两种杂草的叶片,并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根据指示剂颜色变化显示放氧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卷第1页,总9页
A.需要先建立指示剂颜色变化与放氧速率关系的数学模型 B.相同浓度时颜色变化快的品种受除草剂抑制效果更显著 C.与品种乙相比,除草剂对品种甲光合速率的抑制较强 D.除草剂浓度为K时,品种甲的叶绿体仍可发生CO2固定
5.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 B.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
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实验中釆用离心的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7.北京地区的蛙生殖季节是4-6月,在一年中的其他月份,为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可人工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表中列出了不同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体个数。关于这个实验的设计与结论分析错误的是( )
试卷第2页,总9页
月份 垂体个数 9-12月 5 1-2月 4 3月 3 4月 2 A.表中数据显示: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
B.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越少 C.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 D.若换用雄蛙的垂体,可以获得同样的实验结论
8.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A 外周段 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B 外周段 C D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B.B
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蛙后肢均不收缩 蛙后肢收缩 D.D
A.A C.C
9.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水稻叶片,经组培、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水稻突变体。利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电泳;并与野生型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到图所T-DNA上没有所用限制酶的酶示放射性检测结果。(注:切位点)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检测结果时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 B.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T-DNA插入到水稻
试卷第3页,总9页
核DNA中
C.不同酶切显示的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T-DNA有不同的插入位置 D.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
10.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 B.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一定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D.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11.科学家提出两种不同假说来解释酶与底物的专一性问题,“锁钥”假说和“诱导契合”假说。“锁钥”假说认为,底物和酶好似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把锁只能被一把钥匙打开。“诱导契合”假说则认为,底物不能直接与酶很好地结合,与酶接触后会诱导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结构改变后的酶可以与底物完美结合,这就好像两个人握手的过程一样。科研人员为证明上述两种假说,设计如下实验。
在蚯蚓蛋白酶II(EfP-II)反应液中,加入底物CTH,反应生成黄色物质,检测黄色物质的吸光度(A405),绘制出曲线EfP-II+CTH。待上述反应完成后,再加入底物CU,反应产生同样的黄色物质,继续检测吸光度,绘制出曲线EfP-II+CTH+CU。各种不同底物组合的反应曲线,如下图。
试卷第4页,总9页
(1)蚯蚓蛋白酶II是由蚯蚓细胞________上合成的具有__________作用的一种蛋白质。蚯蚓蛋白酶II的酶活性可以用单位质量的酶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2)在酶反应液中,分别进行
操作①:先加入CTH,250min后再加入CU。结果如图(a)所示。 操作②:先加入CU,250min后再加入CTH。结果如图(b)所示。
比较操作①与②,加入第二种底物后酶促反应速率变化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酶与底物专一性的假说,推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的反应速率结果可以支持这一推测。
(3)“锁钥”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的主要分歧在于,酶与底物结合时,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分析,请在下面选择你认为本实验结果支持的假说,并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不支持任何一种假说,请选择不支持现有假说,并写出可以解释实验结果的假说。 ①支持“锁钥”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诱导契合”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支持现有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____________中被固定形成C3,C3在____________阶段产生的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进而合成__________进行运输,并进一步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