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ent结构化网格与非结构化网格
简单地说:结构化网格只包含四边形或者六面体,非结构化网格是三角形和四面体。
结构网格再拓扑结构上相当于矩形域内的均匀网格,器节点定义在每一层的网格线上,且每一层上节点数都是相等的,这样使复杂外形的贴体网格生成比较困难。非结构网格没有规则的拓扑结构,也没有层的概念,网格节点的分布是随意的,因此具有灵活性。不过非结构网格计算的时候需要较大的内存。
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按照一定规律分布于流场中的离散点的集合叫网格(Grid),分布这些网格节点的过程叫网格生成(Grid Generation)。网格生成对CFD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CFD计算问题的成败。
非结构三角形网格方法
复杂外形网格生成的第二方向是最近应用比较广泛的非结构三角形网格方法,它利 用三角形(二维)或四面体(三维)在定义复杂外形时的灵活性,以Delaunay法或推进波阵面法为基础,全部采用三角形(四面体)来填充二维(三维)空间,它消除了结构网格中节点的结构性限制,节点和单元的分可控性好,因而能较好地处理边界,适用于模拟真实复杂外型。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在其生成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准则进行优化判断,因而能生成高质量的网格,很容易控制网格的大小和节点的密度,它采用随机的数据结构有利于进行网格自适应。一旦在边界上指定网格的分布,在边界之间可以自动生成网格,无需分块或用户的干预,而且不需要在子域之间传递信息。因而,近年来非结构网格方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有了很大发展。
非结构网格方法的一个不利之处就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粘性问题,在附面层内只采用三角形或四面体网格,其网格数量将极其巨大。现在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混合网格技术,即先贴体生成能用于粘性计算的四边型或三棱柱网格,然后以此为物
面边界,生成三角形非结构网格,但是生成复杂外型的四边形或三棱柱网格难度很大。
非结构网格方法的另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对于相同的物理空间,网格填充效率不高,在满足同样流场计算条件的情况下,它产生的网格数量要比结构网格的(一个长方体数量大得多要划分为5个四面体)。随机的数据结构也增加了流场参数交换的时间,因此此方法要求较大的计算机内存,计算时间长。在物面附近,非结构网格方法,特别是对于复杂外形如凹槽、细缝等处比较难以处理。
非结构网格与结构网格一样都属于贴体网格,模型表面网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空间网格的质量,因而它们的模型表面网格必须同时与网格拓扑结构和当地的几何外形特性相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其中一方面,有时不得不在另一方面作出让步,因而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在生成非结构网格和结构网格时,处理模型表面又成为一个关键而费时的工作。
计算精度,主要在于网格的质量(正交性,长宽比等),并不决定于拓扑(是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个人感觉采用结构化网格还是非结构化网格,主要看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是无粘欧拉方程的话,只要合理布局,结构和非结构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如果涉及到粘性影响的话,尤其在壁面处,结构网格有一定优势,并且其对外形适应性差的缺点,也可以通过多块拼接网格解决。事实上,目前有的非结构网格软件,也开始借鉴结构网格的优点,在壁面处进行了类似结构网格的处理,如cfx的壁面加密功能。
一般来说,网格节点走向(这里假设计算过程中物理量定义在网格节点上)贴近流动方向,那么计算的结果就要好一些。对于不是非常复杂的流动。例如气体的喷管流动,使用四边形(二维)网格就比较三角形网格要好。不过即便是四边形网格,fluent也是按照无结构网格进行处理的。
非结构和结构网格的计算结果如何取决于算法,除非网格实在惨不忍睹。我觉得现在已发展到了基于结构网格与非结构网格上的计算,各自的优势相差越来越不是很明显了。
GRIDGEN在结构网格方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很多非常复杂的几何形状用它没问题;基于非结构网格方面的计算格式得到的结果的准确度也不次于基于结构网格的结果了。
主要是看你的流向是否与网格平行如果是平行的则计算中不容易出现假扩散,计算的结果就好,但是成角度的时候计算的结果搞不好就有扩散现象,所以不在于结构和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