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24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九中学 罗宁城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封建专制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是要说明:明清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本课第15课讲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一方面侧重于经济文化科技等出现新的变化,在归纳梳理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这些新变化的原因以及阻碍新变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炼信息、归纳观点、分析原因,从历史情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时空的横向联系,乾隆盛世与欧美大事对比,思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以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优势: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学期的中国古代史,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明清的历史剧,对明清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
劣势:对明清历史只是碎片化的,没有建立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结构,另外,对中外历史的联系也是割裂的,不容易理解18世纪中后期中西历史潮流。 三、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文献史料的研读,了解明清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在明确史实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分析明清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对明清新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进行合理解释;
在了解明清思想的基础上,分析史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思想界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进行合理解释;
在了解明清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明清市民文化的繁荣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通过了解明清科技著作、历史典籍以及世界地图等,分析史料,对比中西方对外来思想和科技的态度,利用时空的横向联系,乾隆盛世与欧美大事对比,思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对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进行合理解释。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经济文化的新变化
难点: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五、教学资源
图片、文字、微视频、PPT等 六、板书设计 明清时期 中国
西方
固守传统 走向近代
七、教学过程
【导入】第四单元课题展示,找出本单元的特点是繁荣与危机,危机是与当时的西方社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点明本课的主旨,激发学习兴趣,迅速融入课堂。 【环节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材料: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教师设问:
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材料体现了明清农业具有什么特点?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1)雇佣农民劳动说明有雇佣关系吗,可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农副产品出卖,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繁荣。 2.图片: 清朝前期玉教师设问: 农作物有了系? 学生通过识高产作物迅3.材料:吴
读地图回答:
速推广,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苏州)民生齿(户口)最繁,恒产什么新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有什么联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固定资产)绝少,家杼(zhu4)轴(织布)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不事耕作),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教师设问:
手工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 材料:新都(新安,即徽州),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教师设问:
商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出现了商帮,长途贩运等现象,商业集资等经营方式,诚信等商业精神。
5.材料: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教师设问:
阅读材料,并思考这些经济领域的新因素还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从市场、资金、政策、思想等因素使经济领域的新因素发展缓慢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经济新因素的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经济的变化(史料实证水平1),并理解这种变化在明清时期的局限性(时空观念水平2)。
【环节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1.材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大正》 2.教材内容: 王守仁:致良知
李贽:提倡热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唯物思想 3.历史背景
1)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危机加剧 3)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4)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的思想主张,思考这些主张和传统的主流思想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因素推动了这些新倾向的出现?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自由、批判君主专制等新倾向,从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思考推动新倾向的因素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思想的变化(史料实证水平1),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水平3)。 【环节三 小说与戏曲的繁荣】 1.教材内容:
文学:《水浒传》(明初)《三国通俗演义》(明初)《西游记》(明中期) 《儒林外史》(清中期)《红楼梦》(清中期) 戏曲:汤显祖(明)、孔尚任(清) 昆曲(明) 、京剧(清)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京城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2.历史背景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需求增多。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这些文学艺术都是为了适应哪些阶层的口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市民阶层,商品经济繁荣似的市民阶层扩大
【设计意图】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明确市民文化并非明清的主流文化。(唯物史观水平3) 【环节四 科技的成就与特点】 1.教材内容 代表成就
医学:《本草纲目》李时珍“东方药物巨典” 农学:《农政全书》徐光启 介绍西方水利
工艺学:《天工开物》宋应星“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地理:《徐霞客游记》
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2.材料: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徐光启等聘请传教士参与修订历法,引进西方先进天文仪器测量,完成《崇祯历书》。
——摘自教材第93页
3.材料: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但)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为“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皇宫)清谈”。
——《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历史教训》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材料,思考明清科技有什么新特点和局限性?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①总结性著作居多,但创新不足;
②西方科技传入,但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科技的特点和局限(史料实证水平1) 【小结】
教师设问:
比较乾隆盛世时期中西历史大事件,思考中西方各自的发展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感悟:明清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分析,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了,为之后的近代历史埋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伏笔。居安思危,是我们今天需要谨记的历史教训。
【设计意图】对比乾隆盛世时期的中外大事件,明确中国的发展与局限(时空观念水平2)点题:明清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而同时期的近代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中国必须面临西方的挑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鉴往知今。(家国情怀水平3)。
八、教学反思 1.优点
本课主题线索明确,突出了发展与危机的时代特点,对新课标的理念和解读落实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并根据学情在课堂中随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史料阅读、概括、阐释和评析等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通过分析明清思想和文化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中西比较,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通过中西对比,培养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的理性思考能力,由此,培养了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2.不足
经济部分用的时间比较多,材料也很多,但思想部分用时很少,没有充分展开,学生活动不够,课堂显得沉闷,面面俱到就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