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邮编:226500 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顾丽娟 tel:13511585567
谈教育公平一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孔子的“有教无类”体现了古代最朴素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现如今,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将教育公平推向了它应有的位置,在十八大的报告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我们可以发现有20处谈到“公平”, 报告中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平等和尊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诞生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是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的更为详细的指导性文件。《指南》中再次对“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细致划分,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了有力的教育建议,是教师的行动指南。
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限制和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目前幼儿园教育难免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我结合对《指南》的学习,谈谈如何形成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甘地夫人说:“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身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在教导孩子学会平等和尊重的同时,首先自己要形成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施。对此,《指南》也非常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并在多个地方有所涉及,如语言领域的“倾听与表达”第三个目标中明确提出“成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另外“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对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视,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也是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和尊重的基本前提。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平等,可为什么我们在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时,却没想过我们在训斥孩子时的失态;在引导孩子,“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时,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基于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还是教师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不少教师还是一味地用固有的观念实践自己的教育工作,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管理者和控制着,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则打着“维护班级常规”的口号给予制止,所谓的“平等和尊重”也只是单向的,而不是师生之
间的双向互动。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等和尊重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何谈教育,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平等、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变“管理”为“合作”,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
其次,耐心倾听,保持对幼儿的关注是促进平等和尊重的必要条件。我们一直在强调“培养幼儿学会倾听”,在文章中不少篇幅都着重阐述了对成人倾听的要求。如,“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把话说完”等等,这些文字无疑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保持对孩子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形成“平等、尊重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中告诉我们“需要倾听”,而《指南》中告诉我们“如何倾听”,并对其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要求教师要“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等。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了争执,其中有一个孩子哭了,这时候正好被老师看见了,我们通常会让那个没有哭的孩子向哭了的孩子道歉,然后哭的那个孩子不哭了,也会乖乖离开,事情就这样草率解决了。在这样的事情中,我们真的关心过谁对谁错吗?有没有听一听那个不哭的孩子的真实想法呢?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公平的,有时候那个不哭的孩子并非有错,我们只是局限于外在的观察,而没有足够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耐心地倾听一下孩子的解释,曾经我听过孩子这样的据理力争,“别以为你哭,我就会让给你”,是的,在孩子看来,拥有这个玩具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做的帮助幼儿化解消极的情绪,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使其感受到尊重和平等的力量。
最后,要重视对幼儿的支持。《指南》中说提到的“支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物质的支持,即材料的支持;第二是精神的支持,即情感上的鼓励与引导。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指南》中有21处提到“支持”,30处提到“提供”,48处提到“鼓励”,53处提到“引导”,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物质的提供是必须的,但是由此可见,《指南》也中充分强调了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支持。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氛围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从而促进尊重和平等的关系的建立。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尊重就是理解,就是信任,“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要对“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一些手工活动,每次都会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对孩子们给予“援助”,但是我们并没有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当我听到“老师,我会自己弄”这样的话语时,总是自惭形秽,孩子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而成人往往会包办代替,让孩子失去支持感,从而也谈不上被尊重了。在孩子们很有兴致地用雪花片搭成一个“铠甲勇士”时,我们会因为要赶紧组织下一个集体活动,就忙着将孩子的作品全部拆掉,每次听到“老师,下次展览我的作品,好吗?”的时候,我会为自己的行为而深感自责,是我谋杀了孩子的艺术创造,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要想建立尊重、平等的态度,首先要学会相信孩子,学会支持和鼓励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让每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表现的机会。
最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正如《指南》中所说的那样,“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树立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理念。